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位于黄河中游黄土高原的陕西省吴旗县是是我国最早进行退耕还林工程试点的地区。本文选择位于吴旗县黄土丘陵沟壑区的柴沟小流域作为研究区域,分别从人地关系、植被、土壤和土壤侵蚀控制方面分析了1999年吴旗县退耕还(草)示范区的生态恢复效益的变化特征,得出如下主要结论:(1)吴旗县土地利用结构退耕前为耕地:林地:草地=1:10:4,退耕后土地利用结构调整为耕地:林地:草地=9:5:1,土地利用结构合理化。(2)大量退耕后释放的剩余劳动力补充到其他产业,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农民收入水平也大幅提高。(3)退耕后马、驴、骡等大牲畜减少,羊的数量大幅增长,从整体上看,退耕还林(草)刺激了农村畜群结构的调整,带动了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4)未封禁样地植被退化较重,植被以典型退化植物地稍瓜、沙蓬、骆驼蓬、刺菜、西伯利亚蓼、牛心朴子为主,植被盖度20%。封禁7a后,地带性草原植被长芒草、铁杆蒿、达乌里胡枝子、百里香、赖草等草原植被群落优势明显,覆盖度提高到75%。(5)植被恢复初期物种多样性指数迅速增大,封禁7a由于一年生草本退出,物种多样性略有下降,群落生态优势度在封禁后一直下降,群落均匀度封禁至7a时略有下降,说明随着植被恢复演替进展,群落的组成结构趋向均匀和稳定。(6)从未封禁到封禁7a,相临植被恢复阶段相似性较高,随着封禁年限差异的增加,相似性减小,表明植被群落组成的变化是一个连续的过程。(7)封禁后,各科植物迅速侵入,萝蘼科、蒺藜科、藜科植物所占比例迅速下降,整个恢复过程中豆科和禾本科总体优势度逐渐增加,菊科封禁3a后优势度明显下降,说明植被的草原成分增加,草地质量改善和提高,饲用价值提高。(8)退耕还林(草)7a来,植被演替大致经历了3个阶段,即一年生杂草期→多年生根茎植被期→地带性植被过渡期。其演替轨迹是从退化植被开始,最终向该地区的地带性植被演替。(9)随着退耕年限的不断增长,土壤的孔性变好,土壤入渗能力增强,持水能力提高。土壤养分除磷份外均有大幅增加,表明退耕还林(草)后对土壤养分具有表聚效应和土壤培肥作用。(10)退耕封禁后,土壤侵蚀模数由退耕还林前的12367.61t/(km~2·a)减少到2005年的8418.96t/(km~2·a),减少了3948.65t/(km~2·a),有效控制了水土流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