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表面活性剂因其独特的分子结构能够自发的形成各种形貌,根据各个形貌的性质不同,可以得到不同的使用价值,如囊泡可以作为运载药物的中介,蠕虫状胶束可以用来提高溶液粘弹性而被应用在压裂液中,通过研究表面活性剂的自组装机理可以更加自如的利用表面活性剂。然而目前关于表面活性剂机理研究比较薄弱,而且确定表面活性剂胶束的基本信息,在实验上仍然具有挑战性。在本论文中,我们采用粗粒度分子动力学的方法,研究阳离子表面活性剂在不同浓度、不同盐类以及不同混合表面活性剂比例的条件下的自组装机理。表面活性剂胶束的形貌和尺寸会随着其浓度的变化而发生变化。本论文中通过改变表面活性剂CTAC的浓度,得到了一系列不同形貌大小的胶束,随着浓度的增加,依次形成了球形胶束、棒状胶束、蠕虫状胶束。离子型表面活性剂胶束表面带有电荷,不同表面活性剂浓度下胶束的静电作用距离就是影响胶束融合的原因。向表面活性剂体系中添加盐可以有效的降低表面活性剂使用量,同时达到在高浓度表面活性剂下才能得到的胶束构型。本论文中研究不同有机盐NaSal和无机盐NaCl浓度对表面活性剂自组装的影响,研究发现添加NaSal体系形貌变化比添加NaCl体系更丰富,这是由于NaSal与NaCl参与胶束形成的方式不同,NaSal可以嵌入到胶束内部。两种或多种表面活性剂的混合体系具有单种表面活性剂无法得到的性能,也可以得到单种表面活性剂无法形成的自组装形貌。本论文中采用粗粒度分子动力学方法研究阳离子表面活性剂CTAC和阴离子表面活性剂SDS在不同的表面活性剂混合比例下的自组装。随着复配比例的变化我们得到了比添加盐体系更多的形貌,如碟状胶束、囊泡。当CTAC和SDS的比例相等时,我们得到了由碟状胶束卷曲而成的囊泡结构,而熵是这一过程的驱动力。本论文充分利用了粗粒度分子动力学兼具可以研究大尺度体系和提供微观信息的优点,弥补了实验上的缺憾,同时为进一步理解表面活性剂自组装的微观机理提供了新角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