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论文从存在主义视角出发,对莎士比亚的《麦克白》进行了研究。异于西方传统哲学,存在主义缺乏本体论的探讨,具有非理性倾向,强烈关注生命和人生问题。莎士比亚在《麦克白》中同样注入了他本人对人生问题的深刻思考。《麦克白》一剧中所折射出的哲学内涵与存在主义思想相吻合,在此意义上,《麦克白》可以看作是存在主义表现于文学领域的先驱之作。
全文分为六部分。
引言部分阐明了论文选择从存在主义角度阐释莎士比亚悲剧《麦克白》的原因,对剧本及存在主义作了简要介绍并进行了文献综述,同时勾勒出了本文的结构轮廓。该部分还说明了本论文的创新之处在于将存在主义运用到对《麦克白》的分析中,从存在主义视角对《麦克白》展开分析是对该剧研究方法的一种拓展和延伸。
第一章“莎士比亚时代”通过对莎士比亚时期的宗教、经济、政治以及哲学的变革的探讨,分析了影响莎士比亚思想的种种因素。文艺复兴对人的地位的强调和对上帝在人类生活中的作用的弱化使思想家理直气壮地考虑起人在世界中的生存状态问题。社会变革的巨大冲击以及残酷的宗教冲突使莎士比亚的信仰抉择陷入两难。作为莎士比亚四大悲剧中的最后一部,《麦克白》可以看作是莎翁对人生生存思考的总结。通过莎翁与存在主义者代表人物的生存时代有着类似的背景特征的分析,本章论证了本文的可行性。
第二章“《麦克白》与‘恐惧’”以存在主义之父克尔凯郭尔的重要概念“恐惧”解读了剧中两位主人公麦克白和班柯的行为。恐惧( dread)是一种“同情的反感和反感的同情”,是可能性与现实性之间的临界状态,是对所害怕事物的一种渴望,是人面临自由选择的一种心理虚无。恐惧在麦克白的一系列的心理活动过程中起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促使麦克白做出了最终选择。恐惧同样体现在班柯的心理活动中。如果说恐惧促使选择,那么禁令催生恐惧。禁令实际上表现为种种伦理道德,是对自由追求的压抑与限制。从这个角度看,麦克白的恐惧实为对自由的渴望。
第三章“《麦克白》与‘选择’”根据克尔凯郭尔和萨特对选择的不同解释分析了麦克白夫人、麦克白和班柯在剧中不同的选择。克氏的生活辩证法将人的存在分为三个阶段:感性阶段、伦理阶段和宗教阶段。克氏倡导的选择实际是对上帝的皈依,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基督徒。麦克白夫人正是循着这一方向做出了她的选择。麦克白本人却反其道而行之,从伦理阶段堕落到感性阶段。萨特认为人生而注定是自由的,人不得不做出自己的行为选择。依据萨特的理论“存在先于本质”,人的任何存在状态都是人的自由选择,麦克白不过是在经历了一系列心理斗争之后,最终与上帝决裂,在绝对自由中做出了自己的真实选择,并为此付出了生命的代价。至于班柯,萨特的“自我欺骗”(bad faith)是对他最好的解释。尽管没有亲自刺杀邓肯,当事人或许没有意识到,不作为其实也是一种选择。
第四章“《麦克白》与‘荒谬’”指出莎士比亚在剧中向读者展现了一个荒谬世界以及这个荒谬世界中人的荒谬状态。加缪认为人对理性世界有一种怀旧感,希望理性可以解释世界和人生,然而事实却总是非理性的。荒谬感恰恰源于这种非理性与人心灵深处渴望理性、渴望明晰性之间的对抗,是人与其生活的离异。从作为非理性代表的女巫那里麦克白无法得到自身命运的明示,弑君杀父,妻子遗弃,朋友背叛,麦克白实际已与生活离异。面对荒谬,有三种不同的反应:自杀、希望与反抗。麦克白夫人在绝望中自杀,班柯在幻想中抱有希望,而麦克白却在冷峻的荒谬中进行着无果的反抗,不留恋昨日,不寄希望于明天,只有现在,一如西西弗斯,在反抗中寻求生命的意义,穷尽自己的激情。因此,麦克白是莎士比亚笔下不折不扣的荒谬英雄。
结论部分梳理了麦克白的心路历程,整理了剧中所涉及到的存在主义观点,指出《麦克白》是莎士比亚对人生反思的一部存在主义先驱式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