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髋关节重建术中采用国产3D打印钛合金骨小梁金属(titanium trabecular metal,TTM)组件重建髋臼骨缺损的临床疗效。 方法:选取2015年3月至2017年5月期间,在郑州市骨科医院及郑州大学第一附属院诊治的需要进行髋关节重建髋臼骨缺损患者41例(41髋),按照髋臼重建方法不同,分成金属垫块组和植骨组。金属垫块组选用3D打印TTM组件进行髋臼重建的患者19例(19髋),其中男5例,女14例;年龄47~80岁,平均63.63岁;PaproskyⅡA型10例,PaproskyⅢA型8例,PaproskyⅢB型1例;初次全髋关节置换术8例,髋关节翻修术11例;全髋关节重建11例,单髋臼侧重建8例。植骨组选用3D打印TTM臼杯联合同种异体骨进行髋关节重建的患者22例(22髋),其中男11例,女11例;年龄36~80岁,平均62.09岁;PaproskyⅡA型10例,PaproskyⅢA型11例,PaproskyⅢB型1例;初次全髋关节置换术10例,髋关节翻修术12例;全髋关节重建术14例,单髋臼侧重建术8例。记录术前及术后随访时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VAS评分并进行统计学分析评估临床疗效;检验血沉和C反应蛋白,测量下肢长度;观察影像学检查结果,评估骨界面骨长入能力、髋关节旋转中心位置的改变和假体稳定性;观察并发症发生情况。 结果:所有患者均按时随访,随访时间12~30个月,平均20.48个月。两组患者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比较,末次随访时金属垫块组(93.00±4.67)分优于植骨组(84.64±2.90)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两组VAS评分比较,末次随访时金属垫块组(1.16±0.60)分优于植骨组(2.23±0.61)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影像学检查,髋臼旋转中心与泪滴连线垂直距离和泪滴与髋关节旋转中心的水平距离比较金属垫块组明显优于植骨组,差异有统计学意(P垂直距离=0.000,P水平距离=0.000);金属垫块组术后至末次随访未见并发症出现,下肢长度均恢复正常范围,影像学检查假体与宿主骨交界处骨长入良好。植骨组患者术后随访发现2例患者假体周围位于2区和3区出现透亮线,假体松动;1例患者于术后18个随访时出现假体周围感染;术后平均20.48月随访植骨组手术失败率13.63%(3例/22例);2例患者下肢长度超过健侧并大于手术允许的正常范围;其他病例未发现并发症。 结论:使用国产3D打印TTM组件重建髋关节临床效果结论如下: 1.两组术中一般情况比较,金属垫块组手术进行顺利,操作时间短,术中出血量少,术后髋关节旋转中心位置合理;下肢长度恢复正常。 2.金属垫块组患者在髋关节重建后,假体初始稳定好,假体表面骨长入较佳,为假体远期稳定性提供良好的基础。 3.金属垫块组患者早期髋关节功能恢复比较理想,并发症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