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手风琴组曲《惠山泥人印象》的“释”与“奏”

来源 :河北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fs8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李遇秋在我国现代手风琴音乐界享有很高的名誉,是我国现代音乐家中具有举足轻重很具影响力的作曲家之一,也是唯一一位热心于手风琴创作并在手风琴这一领域取得丰硕成果的作曲家之一。他的创作与成就将会在手风琴音乐史上留下灿烂的一笔,他一生创作了大量的优秀的手风琴作品,本文将详细介绍他的手风琴组曲《惠山泥人印象》。这是一首具有浓郁的民族风味的组曲,李遇秋先生运用成熟的现代作曲技法结合自己在创作上的结晶与经验,突出我国的民族特点把自己在生活中的所见所闻,生动的描绘出来,形成四幅幽默的戏剧场景图。曲子新颖的作曲技法与浓郁的民族气息,加上演出效果的幽默与好听,深受广大手风琴爱好者与演奏家的青睐,被好多优秀的手风琴大师作为上台演出的曲目之一,李遇秋先生的这部组曲在我国乃至世界手风琴界有着广泛影响, ,是手风琴音乐中代表民族风格的典范作品之一。组曲《惠山泥人印象》是作曲家李遇秋创作的大量优秀作品中最为成功的一部。本组曲创作于1984年,改革开放初期,当时的音乐文化呈现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局面,本部作品是作者1984年参观无锡惠山泥人厂后有感而发创作的,全曲由四首独奏曲组成:分别是一、《六子戏弥佗》、二、《天女散花》、三、《阿福》、四、《京剧脸谱》。其中第二首《天女散花》与第四首《京剧脸谱》较为另外两首流传的广泛。1987年张国平演奏的《天女散花》在德国克林根塔尔举行的国际手风琴比赛获得了强烈反响,赢得广大群众的喜爱,后来在德国这首组曲被正式出版。《惠山泥人印象》是四首标题性小曲组成,每一首独奏曲都有一个生动的名字,让人在欣赏音乐作品之前就能想象到所要描绘的事物,使人产生无限遐想。第一篇《六子戏弥陀》可想象出六个小孩子围在大肚子弥陀佛身边嬉闹的场景。第二篇《天女散花》描绘出一幅翩翩天女云中舞,播撒鲜花向人间的脱俗画面。第三篇《阿福》似乎让人看到了一个笑容可掬、墩憨厚实的胖娃娃。最后一篇《京剧脸谱》使人联想到戏台上画着脸谱的戏剧形象。该作品是在中国作曲家刚刚开始接触现代创作技法时期创作的,本曲的创作手法、和声特点与调性布局是在当时的创作技法背景下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作曲家打破了当时一贯的在创作中运用功能和声体系三度叠置的结构原则,大胆的改变大众的技法加入自己的新颖的创作技巧。运用二五的叠置和弦,在和声上突出了色彩功能,在音乐上突出了民族特色,李遇秋先生运用西方的现代作曲技法融于我国的民族调式音乐风格中,使作品既带着现代气息又体现浓郁的民族风格,这部作品无论从调性的布局还是和弦的使用上、都有很大的创新,既突出我国民族音乐的特点,又与当时的时代精神相吻合,这在我国手风琴音乐极具落后的状况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其他文献
体验时代的到来不仅让企业有了新的发展方向,也让设计界有了新的开拓视野。体验经济是一种以卖体验,收获顾客消费时间,从而获得商业利润的经济体系。在经历了农业、工业和社会的
学位
高密度城市是全球化经济下城市高速发展后的产物,是现代化、多功能、综合性城市的体现,它满足了生存的物质空间,但造成了城市环境问题。由于科学技术发展,新材料不断涌现,信息交流
装置是当代艺术家使用最广的艺术创作方式之一,在艺术展会中与行为、视像等其它类型的观念艺术共居主导地位,其跨越两个世纪不衰的很大原因在于媒材的挖掘和选择上。观念的变革
中国传统节庆文化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但成为传承民族精神的纽带,而且是一项重大的民族文化遗产。传统节庆不仅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内涵,而且拥有优美的视觉符号
期刊
概念书籍设计是以书籍内涵为基石和出发点,是对常规读书模式的打破,注重挖掘阅读过程中的互动性与体验感,具有强烈的前卫性和独创性,是对未来书籍设计的一种探索。  伴随着我国
绘画的视觉语言由点、线、面、形、色、光等视觉要素组成,其间不仅体现着绘画的技巧和形式的因素,更重要的是要反映出观念和精神这两个方面的作用,要把绘画语言仅仅停留在生
期刊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