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为针对现实交通空间问题、特定交通需求、城市空间发展趋势的空间对策研究。本文的主体研究对象为轨道交通与短途交通衔接产生的人车交通行为和与之对应的城市空间。研究目的为探寻具有针对性和实践意义的短途交通衔接空间设计对策。中国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发展迅猛,但站点分布密度整体明显偏低,公共交通衔接尚不发达紧凑;加之城市扩张显著,使得轨道交通对距离站点较远、步行难以覆盖区域的出行辐射受到局限——高效的短途交通辅助轨道交通成为必需。而我国轨道交通和短途交通的一体化整合尚不成熟,现实问题也集中指向两者之间环境敏感的衔接空间。短途交通具有的向心性、时效性等发展特征和高频率、工具小等技术特点对空间提出了一系列新的要求。因此,为更高效利用公共交通和城市空间资源、促进社会利益均衡公平、提升轨道交通有效覆盖比例,紧密围绕轨道交通站点的短途交通衔接和相应公共空间的对策研究和实践具有普遍现实意义,将是下阶段进一步改善城市出行结构、提升公共空间质量目标下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之一。本文以“背景研究”、“对象解析”、“关联建立”、“方法策略”、“分析应用”为研究路线:第一章为背景研究——以城市交通的最后一公里引发的城市空间问题为出发点,明确研究对象与范畴,通过对国内外研究和现状的综述呈现课题图景;第二章为对象解析——通过对国内外代表性城市轨道交通站点辐射范围、站点分布密度、短途交通发展特征及技术特点和短途交通时空间等问题的基础性研究,重点勾勒短途交通主要应用场景和新的空间需求;第三章为关联建立——以交通衔接需求和空间发展需求为两条线索,全面总结了短途交通衔接在硬件基础、衔接效率、衔接安全、运营持续四个方面的交通和空间需求层级;重点解析硬件基础和衔接效率两大需求纲领,以质性研究结合量化分析的方式关联交通需求与城市空间,分解归纳不同交通方式的衔接需求在城市中微观尺度下的空间响应机理;第四章为方法策略——归纳了多模式交通衔接空间一体化内涵关系及空间支撑内容,建立了以短途交通衔接为基本对策的“站-步-车”一体化衔接技术路线,并以需求和问题为导向,从七个方面进行了策略建构。第五章为分析应用——通过国内外个例研究探讨相关实践,并对重庆一号线大学城站短途交通衔接及城市空间进行分析评价及设计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