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随着我国工业化、城市化快速发展,高浓度臭氧(O3)污染事件频发,其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越来越受到社会公众和政府相关部门的重视,成为京津冀、长三角等重要城市群的首要污染物。有研究表明,未来臭氧污染可能会继续恶化,这将会严重危害到城市居民的身体健康和生态自然环境。但由于臭氧和其前体物之间的关系并非线性,臭氧污染仍然是国内发达城市群大气污染控制研究的重点和难点之一。因此,研究不同城市群内的臭氧生成机制、确定臭氧敏感性对臭氧防控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本文基于“城市与建筑区”像元占比,使用数据产品MODIS MCD12Q1对三大城市群土地利用类型(分为发达区、较发达区和欠发达区)进行划分,其分类结果与港澳珠三角监测子站提供的信息有较好的吻合度。研究发现,三大城市群的发达区数量远大于全国平均水平,京津冀城市群的发达区主要集中在北京和天津两市,并沿着北京-保定-石家庄一带区域也有明显的分布;长三角城市群发达区主要集中在嘉兴、苏州、上海和无锡四个城市;珠三角城市群的发达区占比最高,主要集中在该地区的中心。结合该土地利用类型分布,通过研究2018年近地面O3数据发现,在同一城市群内,近地面O3的平均浓度从大到小为欠发达区、较发达区、发达区,但不同城市群也表现出了不同的浓度变化特征:京津冀的臭氧污染问题在三大城市群中最为严重,臭氧超标情况出现时间较为集中(4—8月);长三角的臭氧污染情况较京津冀缓和,臭氧超标情况主要集中在4—10月;珠三角在三大城市群中臭氧平均浓度最低,其臭氧浓度最高的月份不是6月份,而是在10月份,超标情况出现在3—10月之间。除了浓度变化特征,研究臭氧敏感性是了解臭氧复杂生成机制的有效办法。其中,FNR(甲醛(HCHO)/二氧化氮(NO2))指示剂是判断敏感性的科学手段之一。为了计算FNR指示剂,需要先计算HCHO和NO2的变化特征:2005—2016年间,京津冀城市群对流层HCHO年均柱浓度呈现波动上升趋势,对流层NO2柱浓度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长三角城市群对流层HCHO柱浓度没有呈现出明显的年变化趋势,对流层NO2柱浓度则有较为明显的上升趋势;珠三角城市群的对流层HCHO和NO2柱浓度都有明显的下降趋势。FNR指示剂的研究结果表明,2005—2016年间,VOCs控制区面积在京津冀和长三角城市群经历了先增大后减小的过程,而珠三角城市群的VOCs控制区面积则是一直在减少。京津冀城市群的VOCs控制区主要聚集在北京-天津-唐山和保定-石家庄-邯郸两个区域中,处在城市群北部的承德和张家口主要为NOx控制区;长三角城市群VOCs控制区分布在上海、苏州至南京这一核心地带,外围的城市以NOx控制区为主;珠三角城市群臭氧生成受到VOCs控制的地区主要集中在该城市群的中部,包括广州南部、佛山、中山、深圳和江门的部分地区。分析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敏感性,其结果发现:发达区主要为VOCs和协同控制区;较发达区主要为协同控制区;欠发达区主要为NOx控制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