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对比分析手术治疗和非手术治疗老年人桡骨远端C型骨折的临床疗效和并发症。方法:将2013年1月至2016年7月期间在山东省青岛401医院骨科接受治疗的桡骨远端C型骨折的200例老年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综合考虑治疗方法可行性、功能需求、患者意愿和经济条件等因素,将患者分为手术治疗组(n=107)和非手术治疗组(n=93);手术治疗组采用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的方法进行治疗,非手术治疗组采用中医传统手法整复后,以小夹板、石膏、支具等外固定的方法进行治疗。治疗前收集所有患者的临床基本资料,并根据患者的影像学资料,按照AO分型系统对患者的骨折进行分型(C1、C2、C3)。所有患者均随访6个月,对比两组患者的骨折愈合时间,于治疗前及治疗后3、6个月对两组的掌倾角、尺偏角、桡骨长度进行比较,并于治疗后6个月评价两组患者的腕主动活动范围(屈伸活动、尺桡偏活动、旋前旋后活动)、腕力(握力、捏力)恢复程度、腕关节功能Gartland-Werley评分。记录两组患者发生的所有并发症,并按照并发症出现不同时期(早期并发症和晚期并发症),分析两种治疗方法与并发症发生的相关性。结果:1、非手术治疗组和手术治疗组在性别、平均年龄、平均受伤至入院时间、患侧分布、受伤原因、AO分型、合并尺骨茎突骨折例数、骨质疏松患者例数、合并症等一般资料方面无明显差异(P>0.05)。2、两组临床疗效的对比分析结果(1)两组骨折愈合时间相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92)。(2)两组治疗后的掌倾角、尺偏角和桡骨长度与治疗前比较均具有明显的改善(P<0.01);在治疗后1天、治疗后1个月、3个月和6个月,两组患者的掌倾角、尺偏角和桡骨长度比较均无明显变化,且每组患者在不同时间段的掌倾角、尺偏角和桡骨长度分别比较也无明显差异(P>0.05)。(3)治疗后6个月,手术治疗组的骨折复位优良率(82.2%)明显高于非手术治疗组(73.1%)(P=0.016)。(4)治疗后3个月,手术治疗组患者的腕关节的关节活动范围(屈伸活动、尺桡偏活动)以及腕力恢复程度(握力、捏力)明显优于非手术治疗组(P<0.05),但两组的旋前旋后活动则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6个月,两组患者腕关节的关节活动范围和腕力恢复程度相似(P>0.05)。(5)虽然手术治疗组腕关节功能Gartland-Werley评分的优良率(86.0%)高于非手术治疗组(79.6%),但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两组安全性的对比分析结果(1)非手术治疗组的早期并发症主要有复位丢失和急性腕管综合征;手术治疗组的早期并发症主要有切口感染、复位丢失、肌腱损伤和急性腕管综合征;两组晚期并发症主要有复杂性局部痛综合征、创伤性关节炎、骨折延迟愈合、腕关节畸形。(2)非手术治疗组和手术治疗组的早期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21.5%和17.8%,P=0.631)和晚期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31.2%和20.6%,P=0.086)以及总发生率(分别为51.6%和38.3%,P=0.059)基本相当。但手术治疗组的与手术相关的并发症如切口感染和肌腱损伤的发生率明显较高(P=0.012;P=0.035),而非手术治疗组的复位丢失的发生率则明显高于手术治疗组(P=0.037)。结论:1、非手术治疗与手术治疗均可以有效的对骨折部位进行复位,且手术治疗对老年人桡骨远端C型骨折的复位效果明显优于非手术治疗。2、手术治疗老年人桡骨远端C型骨折的近期临床疗效优于非手术治疗方法,3个月期间腕关节功能恢复较佳;两种方法远期临床疗效相似,均可良好恢复骨折后腕关节功能。3、手术治疗和非手术治疗老年人桡骨远端C型骨折的治疗后的并发症发生率无明显差异,但非手术治疗老年人桡骨远端C3型骨折的稳定性较差,早期易发生复位丢失;而手术治疗早期则易发生切口感染和肌腱损伤。4、老年人桡骨远端C型骨折的方法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个体性诊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