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与华南地区整体的关于大规模钨矿成矿作用的广泛而深入的研究相比,广西云开地区燕山晚期花岗岩类及钨矿床和成岩成矿作用研究仍处于起步阶段,更缺乏系统性的研究工作。本学位论文选取油麻坡、三叉冲、米场和松旺等钨矿床及相关岩体为研究对象,在详细的野外调查工作基础上,综合开展锆石U-Pb年代学、岩石地球化学、同位素地球化学、流体地质学及矿床学等研究,查明与钨矿床有关的侵入岩时代和钨矿矿床的形成时代、探讨岩石成因、成岩构造背景、成矿流体及成矿物质来源,初步讨论岩浆作用与钨成矿作用的关系。研究区8个花岗岩及1个镁铁质微粒包体的LA-ICP-MS锆石U-Pb定年结果揭示广西云开地区存在113-110 Ma、105-98 Ma和88 Ma等三个幕次的晚燕山期岩浆作用,同步于中国东南部燕山晚期广泛的岩浆作用时限和幕次。区内花岗岩类岩石可基本划分为I-型和S-型两种成因类型。I-型花岗岩类岩石显示高Sr低Y特征,类似于埃达克质花岗岩。I-型花岗岩类岩石和S-型花岗岩岩浆分别源自不同构造深度的源区,并存在中元古代新生地壳(锆石Hf模式年龄TDM2(Hf)=1.5-1.3 Ga)和少量的古生代新生地壳物质的参与。研究区内指示源自加厚下地壳的不成熟的火成岩物质的埃达克质I-型花岗岩、源自成熟陆壳成分的S-型花岗岩以及区域上A2-型花岗岩岩浆的共同存在表明相关岩浆产生在碰撞后的伸展构造背景。此外,S-型花岗岩可能与部分I-型花岗岩发生过岩浆混合岩作用。该区钨矿床主要类型有矽卡岩型、高温热液型和斑岩型,矽卡岩型矿床以白钨矿化为主,高温热液及斑岩型则以黑钨矿化为主。典型的钨矿床,如油麻坡钨矿床、米场矽卡岩型钨矿床、三叉冲矽卡岩型钨矿床和松旺斑岩钼钨矿床等均形成于晚白垩世(80-110 Ma),其中。钨矿床成矿流体显示为岩浆期后中高温、低盐度的热液流体体系,H-O同位素特征与典型的岩浆水同位素组成一致,表明岩浆水在成矿流体中占据主要地位,但到成矿流体演化后期存在一定的天水热液加入。云开地区主要钨矿床硫化物中?34S值分布较为集中(+2.2‰),显示矿床成矿流体中硫的来源单一,均一化程度较高。表明矿床主要成矿期成矿流体中沉淀硫化物具有一致的硫源,都来自深源岩浆。另外,黄铁矿Fe同位素组成分布范围均落在0值附近较窄的范围内,组成相对均一(?56Fe=0.16~0.58‰;?57Fe=0.02~0.54‰),表明与铁硫化物中的铁可能来源于岩浆,与火成岩有一定的成因联系,据此可推断与铁硫化物同期形成的W、Mo等矿物也与岩浆有关。广西云开地区钨成矿作用年龄与燕山晚期岩浆活动年龄稍为略后但时代一致,钨矿床在空间上与花岗岩类侵入体产出密切,成矿物质、成矿流体又均主要来自于岩浆岩,指示钨矿床的形成与晚燕山期花岗岩类岩石的时空密切性,受控于该时期花岗岩形成的大背景,即也发生在白垩世区域性伸展构造体制中。空间分析显示华南燕山晚期(80-110 Ma)的钨成矿范围不仅可扩大至桂东-粤西的云开地区,更有向西延入相邻大明山地区之势,均是有找矿前景的钨矿成矿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