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通过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分析研究了河南1961—2010年的暴雨情况,得出河南暴雨有增加的趋势。通过对暴雨、大暴雨的时空分布和变化的研究,预测了未来暴雨变化倾向及空间分布情况,对未来暴雨研究有指导意义。利用常规观测资料、MICAPS系统数据、ECWMF和T213数值预报和FY-2系列卫星云图数据,运用天气学原理和天气学分析方法,对河南省2007年7月28—30日和2010年7月22—24日两次罕见的大暴雨典型个例进行对比分析,并对两次暴雨过程的物理量特征进行诊断分析。得出如下结论:(1)两次暴雨过程都是在巴尔喀什湖高空大槽、低涡与切变线相互作用的有利天气背景形势下发生的,“东高西低”是产生河南暴雨的基本形势之一。主要影响系统有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青藏高压、高低空急流、低涡与切变线。(2)低空西南急流为暴雨天气的发生提供了水汽条件,高空西风急流为暴雨过程提供了强烈的动力抬升条件。高空急流轴右侧的高空强辐散区往往对应暴雨中心,此高空辐散区对暴雨落区预报有着重要的指示意义。(3)两次过程中造成暴雨的主要地面系统均是静止锋和冷锋。(4)700hPa相对湿度≥80%为河南暴雨出现的必要条件。(5)两次暴雨水汽来源不同:2007年7月28—30日的暴雨水汽源地为印度洋,2010年7月22—-24日的暴雨水汽源地为南海。(6)河南出现暴雨时,700hPa必须存在负的水汽通量散度中心,且中心数值不小于-4×10-6g·cm-2·hPa-1·s-1。(7)大-暴雨落区与500hPa垂直速度负值区对应较好,可以作为大-暴雨落区的预报指标。(8)准确分析垂直风切变是能否准确预报暴雨的关键。(9)造成暴雨的主要云团是中尺度对流单体和、中尺度对流复合体,受“列车效应”作用,对流云团不断在同一地方反复出现并维持,才造成大暴雨。这些指标和技术对河南暴雨预报有指导作用。(10)采用T213物理量指标和技术建立了暴雨预报方法并进行检验,本文所采用的方法对河南省的暴雨预报水平较高,且24小时-72小时预报准确率变化不大,表明利用物理量分析方法得到的预报指标行之有效,对河南盛夏期间的暴雨过程具有较好的预报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