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饱和结构性土体的动力本构模型研究

来源 :同济大学土木工程学院 同济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ihu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结构性与非饱和性是岩土工程中土体的两大主要特性。本文在已有关于原状土体结构性与非饱和性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较为系统地总结了原状土体结构性的产生机理及其对土体力学性能的影响规律,和处于非饱和状态时土体的力学行为,深入探讨了能够模拟非饱和结构性土体在循环荷载下的本构模型;并针对当前非饱和土力学本构理论的研究进行了初步的探索,取得了如下创新性的研究成果: 1.以法国高速铁路TGV北线所跨越的非饱和黄土为例,研究其基本土性、湿陷性和结构性及循环变形特性进行了室内试验研究。试验表明,研究的土体呈浅棕色,主要由石英、长石和粘土构成,颗粒呈现棱角形状;土体具有低塑性,低饱和度,低粘土含量,和较高的钙盐含量,处于非饱和状态,吸力值较小;土体呈现较强的结构性;在循环剪切荷载下,土体表现出显著的“滞回”现象,累积轴向应变呈渐进上升趋势;伴随含水量的增大(或吸力的减小),土体剪切强度减小,变形速率增大。结构性、非饱和性与湿陷性是法国黄土的主要特征。 2.基于结构损伤的概念和非饱和土力学,在边界面弹塑性理论框架内,从微观角度分析土体结构性的作用规律,并结合能够比较真实描述非饱和土体湿陷性能的破坏—坍塌屈服曲线,建立了基于Pastor砂土塑性势方程的本构模型M1。验证表明,该模型能够比较准确地描述非饱和结构性土体在单向和循环加载下的累积变形性能,能够反映结构性对土体力学性能的影响;但是,M1模型无法反映加、卸载过程中的土体滞回特性,且参数较多。基于此,采用经典的修正剑桥模型作为的塑性势方程,同时建立了基于可移动映射中心的映射法则,对传统的边界面模型的映射规律进行修正,从而在M1模型的基础上进行改进得到M2模型。对比发现,M2模型不但可以较好地反映非饱和结构性土体在单向和循环荷载下的变形特性,而且也能够真实地预测土体在加、卸载过程中的滞回特性,同时模型参数数目较少。然而,基于微观角度建立土体结构性分析的M1、M2模型,虽然作用机理相对清晰,但是导致模型比较复杂且模型参数难以通过常规的试验进行确定。因此,改进模型M3是从宏观的角度分析土体的结构性,通过屈服面的位置和尺寸的变化建立结构性的衰减规律。经验证发现,M3模型不但能够比较准确地预测法国黄土在循环荷载下的累积变形特性和滞回特性,而且模型相对简单,参数物理意义比较明确,容易采用常规试验进行确定。三个模型M1、M2、M3建模思路统一,当土体的结构性完全丧失、达到饱和状态时,均可退化为饱和重塑土体的临界状态模型。 3.基于能量守恒原理获得了非饱和土体的状态变量:有效应力与修正吸力、体应变与饱和度,在对现有模型修正的基础上建立了三轴应力空间中可以反映非饱和土体水、力耦合特性的临界状态本构模型MWM。该模型在各向同性应力平面上定义了曲线型的LC屈服曲线、直线型的SI和SD屈服曲线,并且给出了三条屈服曲线之间的耦合运动规律。通过与现有的模型及试验数据进行对比验证,发现MWM模型能够很好地预测各向同性应力平面上非饱和土体的水、力耦合特性,而且也可以较好地模拟非饱和土体在剪切加载过程中的力学特性。
其他文献
通过掺加橡胶粉对混凝土进行改性,使混凝土的韧性、抗裂性能和变形能力得到提高。将其应用于路面工程,能够使路面既保持在强度、耐久性、防火及防水害方面的优点,又能改善其
钢筋混凝土肋拱桥是20世纪90年代在我国西南地区应用最为广泛的一种桥型,经过10多年的使用后已凸现了一系列的病害,这些桥梁厄待处治,但到目前为止还没有比较成熟的的技术可以用
近年来,随着大跨结构的迅速发展,研究人员对网壳结构的认识不断深入,网壳结构的动力非线性分析及动力失效机理分析得到研究者的广泛关注。单层鞍形网壳由于结构轻逸、造型优
桩筏基础能有效地减少建筑物的沉降,提高地基的承载力,并以其抵抗复杂荷载的特殊本领以及对各种地质条件的良好适应性,而成为土木建筑工程中一种主要的基础形式。但由于桩筏基础
城市内涝现象是指超过排水能力的降雨在城区低洼处积聚,从而导致积水灾害发生。城市化进程的日益加快和全球气候的急剧变化使城市内涝问题愈加凸显,我国城市内涝形势不容乐观
基于性态的结构抗震理论是20世纪90年代土木工程界出现的一种全新的抗震设计理论,已引起了国内外广大学者的极大兴趣并开展了多方面的研究,但该领域的研究工作在我国尚处于起步
建筑节能与否,已经直接关系到我国的能源供求现状,并将影响气候变化和可持续发展。自保温配筋砌块砌体体系是一种能够使墙体实现自主隔热保温的结构形式,它集受力与保温于一
双塔连体结构是两个高层建筑由设置在一定高度处的架空连廊相连而组成的复杂高层建筑结构。双塔连体结构整体刚度大,而连接体部分受力复杂,连接体部分要协调两侧结构的变形,
航空塔、电视塔等高耸结构构造型细长、柔度大,对随机的风荷载作用较为敏感,因此容易引起结构的疲劳和破坏,而椭圆形高耸结构以其特殊的流线型截面形式受到了人们的关注。本
为了解决弦支穹顶结构预应力施工中索杆节点处环索预应力损失较大的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种新型的索杆节点并进行了相应的理论分析与试验研究。在回顾和总结了已建成弦支穹顶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