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卵巢良恶性肿瘤的超声造影增强表现;探讨超声造影时间-强度曲线(time-intensity curve,TIC)形态和定量参数在卵巢良恶性肿瘤鉴别诊断方面的价值;探讨超声造影时间-强度曲线定量参数与微血管密度(MVD)的相关性。方法收集2007年1月至2007年12月就诊于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常规超声检查发现附件区囊实混合性肿物或实性肿物共26例。24例患者于术前一周内接受了超声造影检查。随机选取10名双侧卵巢正常的育龄妇女作为对照组。所有病例均经手术病理或密切随访3~6个月证实,并按照其结果将病例分为良性组及恶性组。应用美国GE公司LOGIQ9彩色超声诊断仪(探头频率2~4 MHz),采用意大利Bracco公司超声造影剂声诺维(SonoVue),造影微气泡为磷脂包裹的六氟化硫(SF6)。肘部浅静脉快速团注SonoVue 2.0ml。常规超声检查后选择最佳造影切面,然后将扫描模式调至编码相位反转模式,机械指数(MI)设置为0.08~0.10,保持增强扫描的全过程动态图像供后期处理。启动时间-强度曲线软件分析图像,由TIC获得的参数:始增时间、峰值时间、始增强度、峰值强度、增强速率、消退速率。利用免疫组化法(SP法)对卵巢肿瘤组织切片进行CD34染色。所有数据使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P<0.05认为差异具有显著意义。结果1、卵巢良恶性肿瘤超声造影增强表现不同,卵巢良性肿瘤显示瘤体均匀性增强,多数从周边向内部灌注,可见血管形态规则;而恶性肿瘤显示瘤体不均匀性增强,多数以血管为中心向瘤体内部灌注,可见粗大、扭曲、走向不规则的供养血管呈蟹足样或树枝状穿入瘤内。2、超声造影时间-强度曲线形态特征:良性组及对照组曲线形态总体表现为“缓升缓降”型;恶性组曲线形态总体表现为“速升缓降”型。3、超声造影时间-强度曲线参数比较:卵巢肿瘤恶性组造影剂到达的峰值时间早于良性组,良性组早于对照组,且三组之间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但始增时间在三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卵巢肿瘤恶性组的峰值强度、增强速率明显高于良性组,良性组高于对照组,且三组之间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但始增强度及消退速率在三组之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进一步进行ROC曲线分析,峰值强度、增强速率、峰值时间作为预测卵巢恶性肿瘤时,它们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69、0.858、0.784。4、卵巢肿瘤良性组与恶性组微血管密度(MVD)差异较大,卵巢肿瘤恶性组微血管密度(MVD)大于良性组(P<0.05)。5、卵巢肿瘤CEUS时间-强度曲线各参数与MVD相关性分析:峰值强度与MVD呈显著性正相关,而峰值时间与MVD呈显著性负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756、-0.710(P<0.05)。始增时间、始增强度、增强速率、消退速率与MVD无显著性相关(P>0.05)结论1、卵巢良恶性肿瘤的超声造影增强表现不同,有助于卵巢肿瘤良恶性鉴别及早期卵巢癌的发现。2、卵巢肿瘤的超声造影时间-曲线形态及定量参数峰值时间、峰值强度、增强速率在良恶性肿瘤之间存在差异,为卵巢肿瘤良恶性的鉴别提供了更客观的信息。3、卵巢肿瘤超声造影时间-强度曲线定量参数峰值强度、峰值时间与微血管密度(MVD)之间存在相关性,提示超声造影定量分析可用于术前活体评价卵巢肿瘤血管生成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