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化生长因子β1和基质金属蛋白酶-2在病理性瘢痕中的表达和意义

来源 :汕头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ana981624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  皮肤创伤后的异常愈合能够产生病理性瘢痕,包括瘢痕疙瘩和增生性瘢痕,它们均能不同程度的影响外观,并带来痛痒等不适感。研究发现,作为刺激细胞增殖、胶原分泌的一类多功能细胞因子,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与病理性瘢痕的关系非常密切,而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通过降解细胞外基质,引起胶原重构也参与了病理性瘢痕的形成。  目的:  研究TGF-β1和MMP-2在病理性瘢痕中的表达和分布情况,分析其阳性率的高低与病理性瘢痕病程长短的关系以及其在病理性瘢痕表皮与对照组表皮的表达差异,从而了解TGF-β1和MMP-2在病理性瘢痕中的表达和意义以及表皮在病理性瘢痕发病中的作用。  材料和方法:应用问卷调查的形式了解病理性瘢痕的流行病学特征,通过HE染色和免疫组织化学的方法研究12例瘢痕疙瘩、11例增生性瘢痕、11例正常瘢痕、10例正常皮肤的组织学差异以及TGF-β1、MMP-2的表达和分布情况,并使用SPSS13.0对实验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  (1)门诊行手术治疗的病理性瘢痕患者中,年龄以20-30岁最常见,发病部位存在性别差异,瘢痕疙瘩患者中,男性多位于前胸部,女性多位于耳垂,增生性瘢痕患者中,男性可散布于躯干和四肢的各个部位,女性多位于腋窝。  (2)与正常皮肤相比,病理性瘢痕的表皮和真皮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改变。病理性瘢痕表皮中,角质形成细胞(棘细胞)明显增生,细胞层数增加,无明显的表皮脚与真皮乳头结构,而在真皮中,瘢痕疙瘩胶原异常增粗并出现透明样变,呈“漩涡”状排列,增生性瘢痕胶原增粗呈“结节”状排列。  (3)病理性瘢痕中TGF-β1阳性表达位于表皮角质形成细胞和真皮成纤维细胞、血管内皮细胞胞浆,而正常皮肤和正常瘢痕仅位于表皮角质形成细胞胞浆,真皮层未见阳性表达。瘢痕疙瘩和增生性瘢痕中TGF-β1阳性率(分别为91.67%和90.91%),显著高于正常皮肤和正常瘢痕的阳性率(分别为10.00%和18.18%)(P<0.05),且病理性瘢痕的表达强度明显高于正常皮肤和正常瘢痕的表达强度(P<0.05),但两种病理性瘢痕间阳性率和表达强度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另外,病理性瘢痕中TGF-β1阳性病例的病程显著短于阴性病例的病程(P<0.05)。  (4)MMP-2在四组标本中的阳性表达均位于表皮层基底细胞胞浆,真皮层均未见阳性表达。MMP-2阳性率以增生性瘢痕最高,其次为瘢痕疙瘩,再次为正常瘢痕,表达最低为正常皮肤(分别为36.36%、33.33%、18.18%、10.00%),各组间差别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病理性瘢痕的表达强度明显高于正常皮肤和正常瘢痕的表达强度(P<0.05),两种病理性瘢痕间表达强度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另外,病理性瘢痕中MMP-2阳性病例的病程短于阴性病例的病程(P>0.05)。  结论:  门诊行手术治疗的病理性瘢痕患者中,年龄多位于20-30岁,发病部位存在性别差异。胶原纤维排列方式的差异有助于病理性瘢痕的鉴别。病理性瘢痕中TGF-β1呈高水平表达,提示TGF-β1在病理性瘢痕发病中的作用。病理性瘢痕中MMP-2表达较对照组增强,但差别无统计学意义,可能与标本量小有关。TGF-β1和MMP-2的阳性表达均与较短病程有关,可见它们可能对病理性瘢痕早期的影响更大。TGF-β1和MMP-2在病理性瘢痕表皮中出现不同程度的表达增高,提示表皮在病理性瘢痕形成中可能发挥重要作用。
其他文献
目的:本研究立足于国内早产儿营养支持的现状,尝试通过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探讨3种不同喂养方法对住院早产儿生长发育、喂养耐受性及营养状况等指标的影响,为早产儿喂养方法的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