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开始进入老龄化社会,并呈现出日趋加速的态势,养老成为关系整个社会稳定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问题。更值得关注的是,随着城市化工业化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计划生育政策的长期实施,老龄化现象在我国农村地区的表现尤为突出。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不得不加快农村老年社会保障制度的探索和建设,以确保农村地区未来社会发展的安定与和谐。从事实上来看,自建国初期我国就开始了对农村老年社会保障制度的尝试和实践。到目前为止,已经建立起了由五保供养、合作医疗、最低生活保障、高龄老年津贴以及养老保险等构成的农村老年社会保障制度框架,这一框架的构建在一定程度上标志着我国农村老年保障工作进入到了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但回顾其发展过程,我国农村老年社会保障制度的建设并不是一帆风顺的,期间出现过多次的曲折和反复,遇到了众多的困难和障碍。正是通过不断地失败与调整,才最终形成了我国现有农村老年社会保障体系的基本构架。由此来看,对我国农村老年保障制度发展过程进行历史性的回溯就显得很有意义和价值。通过对其发展过程中成功经验以及失败教训的总结,将对我国农村老年社会保障体系的完善和进步起到重要的借鉴和促进作用。本文通过六个部分对我国农村老年保障制度的发展历程给予了清晰的梳理,对其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了较为深刻的揭示,并提出了我国农村老年保障制度建设的短期设计和长远规划。第一部分,深入考察了我国传统养老的历史发展、丰富内涵以及其存在延续的社会背景,对我国传统社会组织——宗族在传统养老中的重要作用给予了详细阐述。并指出了我国家庭养老方式与农村传统小农经济之间的相互适应性。第二部分,新中国的建立是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重要变革时期。在这一阶段,我国农村老年保障工作出现了新局面,五保供养、农村合作医疗等相继建立,构建起建国后我国农村老年社区保障制度的基本框架。但是以集体社队为主体的农村老年保障制度超越了当时社会经济的发展水平,违背了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造成了这一时期农村老年保障的低水平,并呈现出以维持基本生命安全为目的的鲜明特征。第三部分,改革开放的实施使得我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进入到了一个快速转变和复杂曲折的转型时期。受此影响,艰难起步的农村老年社会保障制度探索出现了短期的反复和停滞。但是土地、家庭保障仍然满足了这一时期农村养老的较低需求。这一阶段农村老年保障呈现出需求和供给基本持平的温饱型特征。第四部分,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定位和确立,我国农村老年人不断提高的养老需求与农村养老供给不足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单一的家庭保障、自我保障、社区保障等方式已经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我国农村老年社会保障制度开始进入积极的试点阶段。第五部分,通过对建国后农村老年保障制度发展过程的分析,总结出各个阶段的特征以及整体趋势,并运用制度变迁理论对其内在原因进行了必要的探讨和阐释。在此基础上,顺应其发展规律,依据社会调查结果,理性现实地对我国农村老年保障制度进行了短期规划,并对其长期目标进行了展望,希望在老龄化高峰到来之前妥善解决我国农村老年保障问题,以保持农村社会的长期稳定、快速发展和进步。第六部分,作为解决我国农村老年保障问题的重要举措,农村老年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和完善是由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它的有效运行离不开整个社会的进步与配合。与此同时,农村老年社会保障制度的逐步完善也将带给我国社会尤其是农村社会巨大而深刻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