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血管性痴呆(Vascular dementia, VaD)是指在缺血性、出血性及急慢性缺血缺氧性脑血管病引起的脑组织损害基础上产生的以高级神经认知功能障碍为主的一组临床综合征,是痴呆的常见原因,发病率仅次于阿尔茨海默病(AD)。一般认为血管性痴呆的危险因素与中风相同,常见的有高血压、糖尿病、高胆固醇血症、吸烟、心肌梗塞等。近年来对于VaD的遗传学研究越来越受到国内外学者的重视。载脂蛋白E(ApoE)是1973年由Shore等首先发现的一种富含精氨酸的碱性蛋白,人类ApoE基因定位于19号染色体,含有299个氨基酸。ApoE基因具有明显的遗传多态性。ε2、ε3和ε4三种等位基因分别编码产生三种主要的异构体E2、E3和E4,由此产生六种蛋白表型:三种纯合子ε2/2、ε3/3和ε4/4,三种杂合子ε2/3、ε2/4和ε3/4。ApoE是血浆脂蛋白重要组分之一,主要在肝脏和大脑中合成,在体内脂质代谢和神经系统发育及损伤修复过程中均起着重要作用。近年研究表明,载脂蛋白E基因多态性与Alzheimer病密切相关,ApoEε4可增加Alzheimer病发病风险。但载脂蛋白E基因多态性与血管性痴呆的关系,国内外相关研究结果尚存在争议,现以Meta分析的形式探讨我国人群载脂蛋白E基因多态性与血管性痴呆的相关性,以期对血管性痴呆的遗传学病因有进一步认识。方法:用以下中英文关键词:载脂蛋白E、载脂蛋白E基因多态性、ApoE、ApoE基因多态性、血管性痴呆、痴呆、ApolipoproteinE gene、ApolipoproteinE gene polymorphism、ApoE gene、ApoE gene polymorphism、vascular dementia、dementia、VaD和VD,联合检索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和中国万方数据库获得全部相关的中文文献,并检索Pubmed、西文生物医学期刊文献数据库(EMCC)以发现在国外非中文期刊上发表的以中国人群为研究对象的文献,检索年限为1998年至2009年,严格按照纳入标准及排除标准筛选文献,对纳入研究的文献进行质量评价、数据提取及统计分析。使用Q检验评估研究之间的异质性,若各项研究之间存在显著异质性(P<0.05),则采用随即效应模型(REM)进行合并;若无显著异质性(P>0.05),则采用固定效应模型(FEM)进行数据合并,并对所得结果进行敏感性分析。漏斗图(Funnel plot)及失安全系数(fail-safe number, Nfs)用来评估发表偏倚。用于衡量ApoE基因多态性与血管性痴呆相关性的指标是各项研究的合并OR值及其95%可信区间,以上统计分析均应用RevMan 4.2软件进行。结果:经文献检索检出1998年至2009年发表的ApoE基因多态性与血管性痴呆的相关性研究文献共78篇(中文文献73篇,英文文献5篇),经纳入标准及排除标准严格筛选后剩余14篇(中文文献11篇,英文文献3篇),经Hardy-Weinberg遗传平衡检验,剔除6篇对照组不符合Hardy-Weinberg遗传平衡定律的文献,剩余8篇符合条件的文献纳入分析,其中中文文献7篇,英文文献1篇,所有文献均为病例-对照研究,总样本数1104例,其中血管性痴呆组416例,正常对照组688例。Q检验结果显示各研究中的基因型频率和等位基因频率不存在显著异质性(P>0.05),均采用固定效应模型进行数据合并。Meta分析结果表明,血管性痴呆组(VaD组)较之正常对照组(NC组)ApoE基因ε4和ε3/4合并OR值及其95%CI分别为2.00[1.50,2.65]、2.12[1.52,2.97],其合并OR值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1);血管性痴呆组(VaD组)较之对照组(NC组)ApoE基因ε3和ε3/3合并OR值及其95%CI分别为0.65[0.52,0.82]、0.59[0.45,0.77],其合并OR值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1);两组间ε2和ε2/2、ε2/3、ε2/4及ε4/4的合并OR值均无统计学差异。进行敏感性分析后所得结果与原结果相似,表明本次Meta分析所得结果稳定、可靠。两组间有统计学差异的等位基因(ε4、ε3)及基因型(ε3/4、ε3/3)的漏斗图均基本对称,失安全系数相对于纳入研究个数(8篇)均较大,表明发表偏倚较小,结果可靠。结论:中国人群血管性痴呆与载脂蛋白E基因多态性关系密切,等位基因ε4可能是血管性痴呆的危险因子,等位基因ε3可能是血管性痴呆的保护因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