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敦煌莫高窟是一座举世闻名的佛教艺术和历史文化宝库。本文以莫高窟北区石窟出土的西夏至元代的丝绸织物为研究对象,采用文献法、分类归纳法、比较法、图像分析法和复原法,对这批丝绸的组织结构、纹样图案、使用方式以及相关专题进行系统地分析研究。在确定这批丝绸的学术研究价值,进一步丰富西夏和元代的服饰和丝绸艺术研究成果的同时,还将弥补莫高窟北区出土丝绸研究现状的空白。北区发现的西夏至元代丝绸涉及到的种类较为广泛。以丝绸织物的主要加工工艺和组织结构为依据,设定分类标准,可以分为丝织织物、印染和绘画织物、刺绣织物三个大类,每个大类下再单独进行细分,详尽论述例证。所有的归类严格以出土实物为准,纠正了以往敦煌莫高窟北区石窟考古报告中的错误分类。对于丝绸纹样的研究考证也是本文的重点之一,北区这批丝绸具备了典型的元代风格特征表象,将其整理归类后与同时期的丝绸纹样或者壁画图案进行对比分析。通过对丝绸残片上纹样的摹绘,借助图案分析法进行研究考证,用以确定丝绸织物残片上纹样的原型,并分析纹样在元代的传播和发展状况。莫高窟北区出土的丝绸使用形式可以归为两个大类,一类是运用在礼佛宗教用途之上,一类作为日常生活用品。对每一类下的丝绸外观形式与内在结构进行具体的分析讨论,以丝绸织物为历史大背景之下的文化载体,通过对细节的研究还原元代敦煌当地僧人于普通居民的日常生活方式。落实到具体的丝绸织物上,本文从组成材料、缝制结构和编织方法上彻底分析了B163:10这件绳结饰物,在此基础上将其重新命名为酢浆草结香囊。研究其复原方法,特别是酢浆草组合结的编织,最后完成实物复原工作。此外针对北区丝绸织物中频繁出现的各色用金现象进行分析,讨论了元代尚金习俗的历史背景和客观原因,介绍了用于制作织金织物和钉金绣的金线的工艺流程,和泥金、销金这两种印金工艺。对北区这批丝绸用金情况进行列表分析统计,其中金线织造为最主要的用金方式,论述了片金线与捻金线在不同组织的丝绸中使用情况截然不同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