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适应基因算法在表面界面问题的应用

来源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enjason88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第一章中,我在第一部分(1.1-1.4)对第一性原理计算的基础理论进行了简单介绍,重点是基于电子密度的密度泛函理论(DFT)。由于第一性原理计算的可靠性,计算机性能计算速度的大幅提升,以及并行计算机的普及应用,使得利用第一性原理理论计算,由体系的化学成分出发,预测体系稳定结构成为可能,在第二部分(1.5)节介绍了全局优化算法,其中重点介绍了由Kai-Ming Ho组开发的自适应基因算法。  在第二章中,简要介绍了TiO2的几何结构和电子结构,以及不同TiO2相导带价带的带边高低顺序。讨论了光催化制氢的三种方法,光伏电催化制氢、光解水制氢和光电催化制氢。阐述了光催化反应的原理,以及提高光催化反应效率的三个关键因素:(1)光吸收效率,(2)光生载流子寿命,以及(3)表面反应活性。  在第三章中,我们研究了表面拉伸应力与表面反应活性的关系,解释了长久以来理论预测与实验观测的矛盾。在接近20年的时间里,密度泛函理论一直预测锐钛矿相(Anatase) TiO2(001)面与其(1×4)重构都是高度活泼的,由此诱发了大量实验工作合成高比例的Anatase(001)面,但是最近扫描隧道显微镜的实验结果恰恰与其相反,实验显示除缺陷结构以外,这个表面是非常惰性的。在这一章中,我们对锐钛矿相TiO2(001)-(1×4)重构表面进行了系统的第一性原理计算研究。我们的计算表明,表面的拉伸应力(Tensile stress)对表面活性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之前理论预测的表面高活性源于本征存在的表面应力,而表面应力很容易通过缺陷等方式得到释放,与此同时抑制表面高活性。因此,合成具有少量表面缺陷的锐钛矿相TiO2(001)表面对提高其催化活性至关重要,我们的结果表明通过水分子的吸附可以做到这一点。我们的研究不仅解释了实验观测和理论预测在锐钛矿相TiO2(001)表面活性上的矛盾,而且揭示了这个表面活性起源的本质,这样的结论可以推广到其他氧化物表面。  在第四章中,我们对锐钛矿TiO2(001)-(1×4)表面可能存在的各种缺陷结构做了系统研究。缺陷的存在对氧化物表面活性有至关重要,因此理解缺陷的几何结构与其电子结构也非常重要。锐钛矿TiO2(001)-(1×4)的表面缺陷具有高活性,然而由于表面重构的出现,在不同的实验中缺陷有着复杂的特征,这使得确定缺陷的原子结构非常具有挑战性。在本章中,我们利用自适应基因算法(AGA)和密度泛函理论(DFT),对TiO2(001)-(1×4)表面缺陷进行了系统的第一性原理研究。对于不同的Ti-O比例,我们给出了具有较低能量缺陷的原子结构,并利用杂化泛函方法研究了其电子结构,并得出各种缺陷在真实环境下的稳定条件。我们成功的找到了不同的氧空位(Ov)和钛填隙(Tini)结构,这些结构在电荷局域程度,磁性和扫描隧道显微镜明暗特征上都与传统缺陷有明显区别。我们的计算结果成功地解释了相关实验。  在第五章中,我们研究了Pt过渡金属纳米颗粒在MoS2单层上吸附的结构。在不同的衬底上合成含有少量Pt金属原子的纳米颗粒,对设计高效低价的催化剂具有重要意义。为了理解Pt金属原子在MoS2单层上成核和外延生长的行为机理。我们使用自适应基因算法预测了Ptn(n<55)金属纳米颗粒的原子结构,并结合密度泛函理论,分析了结构的生长行为和电子结构。我们给出了Pt金属颗粒在MoS2单层上的幻数,为7,9和11。我们得到的结构几乎在单层上都是六角晶格,不同层间为HCP堆叠。当n<20时,所有的最稳定结构都是两层,对于34或38,最稳定结构都是为三层。当n=55时,最稳定结构都是为四层。部分预测的结构都在扫描透射显微镜的实验中得到了验证。  在最后一章中,对博士期间的工作做了一下总结,并对以后的工作做了一下展望。
其他文献
在许多工业实践中都需要对物体的位移进行测量,特别是汽轮机、压缩机等大型旋转机械对振动(动态位移)检测的特殊要求,采用非接触式的测量是目前位移传感技术的重要发展方向,
2003年,JanKalinowski等人在Alq3中发现了有机磁致发光(OMEL)效应。此后,大量的实验也证实了这一现象。首先介绍一下有机发光的机制:正、负电荷从电极的两端注入,在有机材料中逐
生物大分子相互作用是生命科学十分重要的研究领域之一,但到目前为止,生物大分子相互作用的研究还是以荧光标记为代表的标记方法占主导地位,随着研究工作的深入,标记法的不足逐渐
1979年美国布鲁海文国家实验室和斯坦福线性加速器中心几乎同时测到了J/ψ粒子,随后,在实验上相继发现了ψ(2S)、ψ(3770)等粒子。后来在此能区的一系列发现,证实了这些共振态主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