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金线鱼是暖温性的近底层鱼类,主要分布在西太平洋海区,我国主要分布于南海,东海次之,是南海北部底拖网的主要渔获物之一。该鱼肉质坚实,肉味鲜美,经济价值高,是南海北部的重要经济鱼种之一。金线鱼具有性成熟早、分批产卵等特点,能承受一定的捕捞压力,伴随着南海北部近海渔业资源捕捞强度的加大,金线鱼资源相对于上世纪60年代明显下降,资源出现衰退趋势,为及时了解金线鱼的资源变动并为合理利用和管理提供基础数据,本文根据2014年7月~2015年5月南海北部近海资源底拖网调查采集的金线鱼样本和调查数据,开展相关研究,主要研究内容为:1)测量耳石样本的长、宽、周长、面积等形态指标,分析其耳石形态特征;2)基于耳石日龄技术,研究了金线鱼的体长和体质量的生长方程,分析其日龄及生长特性;3)以北部湾海域为例,分析了金线鱼的数量分布特征,并结合历史资料,初步探讨了金线鱼资源变动及成因。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金线鱼的耳石形态特征。结果表明,金线鱼耳石的形态指标在雌雄上差异不显著(P>0.05)。耳石的宽、面积及长宽比在左右耳石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但耳石的长、最大半径、最小半径、周长、最小外接矩形面积和半径比在左右耳石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经主成分分析发现,耳石的长、宽、最大半径、最小半径、周长、面积、最小外接矩形面积及半径比这8个形态指标为金线鱼耳石的主要形态指标。金线鱼耳石主要形态指标与体长、体质量的最佳拟合函数为二次多项式函数,体长拟合方程的相关系数R2比体质量的大。(2)金线鱼的年龄与生长。结果表明,金线鱼样本的体长与体质量的关系式为:W=5X10-5L2.8668(R2=0.9389),t检验结果表明b值与3存在显著性差异,可视为负异速生长。金线鱼样本日龄的范围为104~476d,孵化高峰月份为2014年2、3和5月。体长的最适生长方程为贝塔朗菲(Von Bertalanffy)模型,关系式:L=285[1-e-0.410(t+0.888)],体质量的最适生长方程为:W=547.85[1-e-0.410(t+0.888)]2.8668。计算得知生长表现指数φ’为2.522。体长的生长速度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减小,体长的生长加速度随年龄的增加而增加,两者均直至趋近于0。体质量的生长速度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增加,到达拐点时生长速度达到最大值,之后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减小。拐点日龄为614天,对应体长为186 mm,体质量为157 g。体质量的生长加速度则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减小。(3)金线鱼的数量分布及资源变动。结果表明,北部湾金线鱼主要出现在40~100m水深海域,其中80~100m水深海域出现频率较其它水层高。北部湾金线鱼的数量分布存在季节和空间变化,秋季资源密度较其他3个季节低(春季:1.33 kg/km2;夏季:1..34kg/km2;秋季:0.72kg/km2;冬季:2.32 kg/km2),资源密度高值区主要出现在湾中部,与其产卵习性相关。逐歩回归分析表明,水深、底层温度和底层盐度是影响北部湾金线鱼资源分布的主要原因,但存在季节差异。与历史调查资料对比发现,50年间金线鱼资源密度波动较大,总体呈下降趋势,亟需加强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