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我国能源需求的不断增加和油气勘探的深入,非常规油气藏的勘探开发显得越来越重要。缝洞型碳酸盐岩油藏由于储量规模大,且具有较高的产能,对我国的石油战略具有重要意义。我国的塔河油田是最大的古生界海相碳酸盐岩油田,其奥陶系碳酸盐岩油藏的主力油层是中-下奥陶统一间房组和鹰山组的缝洞型碳酸盐岩,埋藏深,储层发育受控因素多,非均质性强,油藏描述难度大,堪称世界上最复杂特殊的碳酸盐岩油藏。目前国内外在缝洞型油藏开发方面还没有形成相应的开发理论和开发方法,导致这类油藏难以开发或者开发水平低。发展与建立碳酸盐岩缝洞型油藏流体流动动力学理论,是实现碳酸盐岩缝洞型油气藏科学开发的理论基础。首先,利用孔渗参数分析、岩心表观认识、核磁共振、CT扫描,铸体薄片、微裂缝对岩心流动特征影响实验和恒速压汞等手段对塔河油田岩心进行了系统研究,对缝洞型碳酸盐岩储层特征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提出:微裂缝类似于砂岩的孔喉,将微裂缝和基质一起看作连续介质即基岩块。研究油藏介质理论时,不需要单独考虑微裂缝;其次,基于储层特征研究,开展基岩单相渗流规律实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缝洞型油藏基岩孔隙度小,渗透率低,基岩内的流体流动为非达西渗流。且视渗透率是压力梯度的函数,初步提出基岩单相渗流模型。最后,开展缝洞组合模型降压开采实验研究。研究表明:单井钻遇溶洞模型和单井钻遇洞边缝模型降压开采时,溶洞内的压力和油井的产量均呈指数关系递减。压力降落情况与溶洞的体积和洞边缝网的导流能力相关,溶洞体积越大,缝网导流能力越强,则压降越迅速,反之则缓慢;基于开采特征分析,导出溶洞体积计算模型和洞边缝网平均导流能力计算模型;此外建立单井—孤立溶洞不稳定窜流模型和基岩—无限导流裂缝不稳定窜流模型,为建立塔河缝洞型碳酸盐岩油藏流体流动方程提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