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中岛敦的南洋行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Se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日本近代文学史上闪耀着很多明星,中岛敦远远算不上是最亮的那一颗,但却是日本近代文学史上不可或缺的一颗。中岛敦的文学创作注重描写人内心的矛盾,表现现代知识分子的苦恼。其创作主题在当时的文坛上可谓独树一帜。中岛敦凭借他独特的创作主题和文风确立了他在文坛的地位,在日本近现代文学史上留下了浓重的一笔。在中国,关于中岛敦及其作品的研究还非常少,而这少量的研究里的绝大部分都是关注在中岛敦对中国古典文学素材进行改编而创作的小说上面。从目前笔者可以得到的资料来看,国内关于中岛敦的研究大概可以分为两类:第一、通过把中岛敦对中国古典素材改编而创作的小说与原文的比较来探讨中岛敦与中国古典的关系。例如孟庆枢的《中岛敦与中国文学》(《中国比较文学》1995.01)、李俄宪的《中岛敦小说的创作与<左传>》(《外国文学研究》2005.02)等;第二、通过某一部或两部作品来探讨中岛敦文学的特质。例如郭勇的《自我解体的悲歌——关于中岛敦的<山月记>》(《外国文学研究》2004.05)等。而关于中岛敦的南洋行的研究更是刚刚起步,目前在中国知网搜索“中岛敦南洋”,出现的搜索结果只有一条——李志颖《中岛敦文学与南洋殖民地体验——解读中岛敦的作品集《南岛谭》》(《东南亚研究》2011.10)。这篇文章主要通过对中岛敦的作品集《南岛谭》的分析来探究中岛敦对日本殖民主义的态度,并未涉及到南洋行对整个中岛敦文学产生了什么影响。从以上学者的研究成果可以看出,目前国内关于中岛敦的南洋行还存在很大的研究空间。在日本,关于中岛敦及其作品的研究已发展得较为成熟。除了有对中岛敦及中国古典文学之间关系的研究之外,关于中岛敦在1941年6月至1942年3月为止为期九个月的南洋行也有一些。从目前笔者能够查阅到的资料来看,主要可以分为以下三类:第一,从写作手法上分析中岛敦以南洋为题材创作的小说,如山下真史的《中岛敦<环礁>的方法》等。第二,通过对中岛敦有关南洋的所有作品以及日记、书信的梳理,探究中岛敦对日本殖民主义政策的态度。如陈爱华的《南岛的憧憬———中岛敦反近代的思考》等。第三,以南洋题材的小说为中心,站在后殖民主义的角度探讨中岛敦文学中的“混血表象”。如须藤直人的《中岛敦的混血表象和南洋》等。从这些为数不多的研究成果也可以看出,目前关于中岛敦南洋行的研究主要还是聚焦在通过他的南洋行探讨他对当时日本殖民主义政策的态度上。但是笔者认为,从中岛敦文学这一更宏观的角度来看,南洋行的意义绝不仅仅局限于此。以南洋行作为分界线,中岛敦的创作主题有很大的转变,说是中岛敦文学的一个重要转折点也不过分。虽然中岛敦只在南洋待了短短九个月,但是中岛敦的整个创作生涯也只有仅仅十几年,更值得注意的是,中岛敦真正意义上的创作其实是从南洋回日本后才开始的。很难说这段时期对中岛敦思想及其创作没有影响。在南洋创作的《南岛谭》绝对不仅仅是一个介绍南洋群岛风土人情的作品集。本论文拟从整体上把握中岛敦初期至晚期对南洋的记叙,以南洋行之前的表现其“自我怀疑”的代表作《狼疾记》、在南洋期问创作的作品集《南岛谭》及回国后创作的《名人传》《李陵》为中心,同时也把在南洋期间的书信和日记纳入考察对象,以文本研究为中心,探讨南洋行对中岛敦文学带来了哪些影响。本论文由序章、正文和结论共三个部分构成。序章部分主要是对研究动机、先行研究、研究目的和研究方法以及论文的主要内容的说明。指出学界对中岛敦南洋行研究的偏颇和不足之处。主要是没有从中岛敦文学这一整体宏观的角度去看这段南洋体验对他的创作带来的影响。在这个问题意识下,提出重新评价中岛敦南洋行的必要性,引出作品中包含的其他层面的含义,从而提出本论文的论述方向。第一章对中岛敦的南洋行做一个总体的介绍。其中包括19世纪末就被提出来的“南进政策”发展到1941年时的时代背景、中岛敦选择赴南洋的外在及内在原因。中岛敦是在身体和精神都备受煎熬的情况下,选择了去向往已久的南洋,企图寻求身心两方面的解脱。第二章综合分析中岛敦在南洋行之前的创作主题和思想。以作品《有巡查的风景(巡查の居る风景)》、《狼疾记(狼疾记)》和《悟净叹异(悟浄嘆異)》为中心,通过文本研究揭示中岛敦赴南洋前的创作思想——对存在的怀疑以及对自己作为“认识者”而非“行动者”所感到的苦恼。关于对存在的怀疑,主要从三个方面来解读,第一,人的性格的二重性;第二,对自身身份的怀疑;第三,对存在的不确定。接着通过作品《悟净叹异》指出,为了跳出这种由怀疑带来的苦恼,前期作品中的“认识者”们都希望自己能够有一天变成具有行动力的“行动者”。第三章以南洋行后回国创作的《名人传》(1942年9月)和《李陵》(1942年10月)为中心,探究南洋行之后创作主题的变化,通过对南洋前后“认识者”和“行动者”的比较分析可以看出,“行动者”的形象基本没有变化,有剧烈变化的是“认识者”的形象。在《名人传》中,认识者不再努力想要变成行动者了,相反,主人公纪昌在小说的前半部分是作为“行动者”出现的,跟随甘蝇进行九年的学习再回到故乡后,他变成了一个“认识者”。也就是说,不仅认识者没有变成行动者,相反,行动者却最终变成了认识者。这一主题的转变无疑对于中岛敦文学来说是一个重大的转变,然而,大概由于《名人传》故事本身具有很多超现实的要素,缺乏真实性,所以在《名人传》之后,中岛敦继续创作了《李陵》,并在这部作品中,构造了一个“理想的认识者”——司马迁。接着在本章的第三节中,由作品《悟净叹异》《名人传》《李陵》梳理一下南洋行前后作品中的“认识者”形象变化的过程,即:想要变成“行动者”的“认识者”——由“行动者”变化而来的“认识者”——“理想的认识者”。第四章以文本研究为中心,在有关中岛敦南洋行的先行研究基础上重点对对作品集《南岛谭》以及当时的日记、书信进行分析,探究南洋行之后的主题发生变化的原因。文本分析共分为三大部分,第一、对于中岛敦来说,南洋是一个重新认识的地方。这个重新认识包括两个方面,①对未知的外部世界的重新认识;从《鸡》等作品很明显地可以看出,作者中岛敦认为岛民很多地方都是“不可知”的,觉得自己就算在这里生活三年五载也还是不能融入进去。这就导致中岛敦一直以一个“外人”的姿态审视岛上的一切,他发现,虽然岛民们对他来说是一个“不可知的存在”,但这种不可知的原因是因为这是南洋,这是由南洋的风土、人情导致的,这样,中岛敦开始接受这种外部世界的“不可知”。②对自我的重新认识。在作品《正午》中,中岛敦通过关于“文明”与“未开化”的对立争论,最终认为,就算未开化是不健康的,但是未开化没有必要非得变成文明。在南洋行之前,他一直为自身存在的不确定、未知性感到困扰甚至恐惧,一直期待通过具体行动来改变,从一个“认识者”转变成“行动者”;然而通过对自我的再审视,中岛敦开始接受当下的自我,不再去寻找各种途径以成为行动者。这种思想的转变直接导致作品《名人传》中的纪昌和《李陵》中的司马迁等形象的诞生。这样,南洋行就从外部以及内部两个方面将中岛敦从“对未知的恐惧”中解救出来。第二、作品《幸福》中表现的梦与现实的关系。作品中的仆人,白天辛苦做工,生活困窘,但是在晚上的梦里,他变身长老,过着优越的生活。而他的主人却做着相反的梦。虽然是梦,但却比现实更真实。这个仆人与纪昌、司马迁一样,精神上的富足对他们来说更为优越。他们对现实生活断念,把生活的重心置于精神方面。而这种精神上的富足并不是通过“行动”获得的。体现了中岛敦跳脱南洋行之前的“认识者”性格,正在转变成像南洋行后《李陵》中的司马迁一样的“理想的认识者”。第三、重新评价中岛敦的南洋行。通过前面的分析,有必要重新总结评价中岛敦的南洋行。这次体验让他开始从另外一个角度,更客观地审视并接纳自己,在生命的最后时期写下的《露兜树之下(《章魚木の下》)》中,中岛敦严肃地阐述了自己对战争与文学的看法,并宣言要为文学而活。可见,通过南洋行,中岛敦与司马迁一样找到了自己的“使命”,并开始了真正的文学创作。从这个角度看,可以说南洋行是中岛敦的自我救赎之地。终章在前面四章论述的基础上得出结论,即:中岛敦的南洋行的意义不仅仅体现在先前学者们所着重的对日本殖民地主义的思考上,南洋行对于中岛敦文学自身的发展也是一段不容忽视的经历。南洋行是原本深陷“怀疑不安”、对渴望成为“行动者”而实际却是“认识者”的中岛敦的自我救赎之地。可以说这是作家中岛敦南洋行最重要的收获。
其他文献
高精度隔振平台所受的环境微振动干扰是复杂的.因此研究了隔振平台动力学和主动控制方案,对复杂振动环境下采用电磁力控制的高精度隔振平台作了计算机仿真.根据仿真结果,比较了平
大学生作为网络的主要受众群体,网络作为大学生了解实时政治、经济、文化重要信息的途径和渠道,是提升大学生政治素养、政治参与行为的重要载体和平台,对大学生网络政治学习
尔雅课程是超星公司开发的在线通识教育课程,目前已在全国数百所高校得到应用。该课程一般采用学校购买、学生选修、学分认定的方式,具有较明显的SPOC课程特征,其学习效果也
机构投资者的崛起是全球金融体系近30年来最重大的变化之一,随着其规模的不断扩大,逐渐成为资本市场上的主导力量。相比于中小投资者,机构投资者拥有资金、专业、信息、有限
19世纪中叶日本经历了600多年的幕府统治接近尾声,在经历了明治维新后,日本从落后的封建国家蜕变为一个资本主义国家,直至今天也是亚洲的经济中心之一。很多人认为日本的资产
文章基于文献回顾对资源基础理论的发展脉络进行梳理,总结了资源基础理论的研究现状。尽管近些年资源基础理论逐渐步入成熟阶段,学术界仍然存在对该理论的诸多批评,如研究对
<正>目次一、商事租赁的制度缺失与现实困惑二、商铺租赁的制度证立三、租赁要素:租期与租金四、续租五、转租六、商事租赁的内在机理:利益平衡商事租赁包括商铺租赁、设备租
我们在四川跑了十几个城镇,其中川东沿江一带那些背山面水的坡地建筑和川西一带的山地建筑,在空间处理上,手法灵活巧妙,形制丰富多采,组构新颖奇绝,给人以清隽秀妍的感受,使
理想信念对于人特别是大学生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它对大学生的人生历程起着导向的作用,是人的思想和行为的定向器。在网络时代背景下,大学生的理想信念受到严重冲击。笔者长
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是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巴中市巴州区医保局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努力构建和谐医保。积极推行医疗保险制度改革,不断创新机制.创新管理.创新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