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Coronaryat herosclerosisheart disease,CHD)指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使血管腔狭窄或阻塞,或(和)因冠状动脉功能性改变(痉挛)导致心肌缺血缺氧或坏死而引起的心脏病,是动脉粥样硬化导致器官病变的最常见类型,也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且发病率较高的心血管疾病,其病理基础是动脉粥样硬化。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形成是动脉对内膜损伤做出的炎症.纤维增生性反应的结果,是一种慢性炎症性疾病。炎症因子参与了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与发展,涉及动脉粥样硬化的各个阶段,其发病机制涉及到细胞外基质的降解与冠状动脉血管壁的重构。最近的研究表明血清胱抑素C(CystainC,CysC)是一种碱性非糖化低分子量蛋白质,是细胞外最丰富的一种能够抑制不同组织蛋白酶的高效半胱氨酸蛋白酶抑制剂,可以调节半胱氨酸蛋白酶的活性,参与细胞内外蛋白水解的调控,保护细胞免受不适当的内源性或外源性蛋白酶水解,在动脉血管壁蛋白溶解和抗蛋白溶解活性平衡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并影响中性粒细胞的吞噬和趋化功能,参与各种炎症反应及动脉粥样硬化形成的病理生理过程,与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目前,国内外此方面的研究不多,而且血清CysC与冠心病的相关性研究结果不一致,存在争议。本文研究冠心病患者血清CysC浓度的变化,探讨其与冠心病病情及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相关性,为临床判断冠心病病情、评估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提供依据。
方法:
选择在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心内科住院的经冠状动脉造影(coron aryangio graphy,CAG)检查并确诊为冠心病的291例患者,所有研究对象入院后均给予扩冠、营养心肌、调脂、抗血小板聚集等治疗并记录一般临床资料。依据“心血管病治疗指南和建议”将全部患者分为4组:稳定性心绞痛(stableanginapectoris,SA)组(n=28)、不稳定性心绞痛(un-stableangina,UA)组(n=143)、急性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non-ST-segmentelevationacutemyocardialinfarction)组(n=26)和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AcuteST-elevationmyocardialinfarctio,STEMI)组(n=94)。根据冠状动脉狭窄≥50%的病变支数,分为单支病变、双支病变及多支病变组。根据Gemsm积分分为轻、中、重狭窄组。用免疫散射比浊法测定各组入院24h内血清CysC浓度及STEMI组发病1周后的CysC浓度并对其进行比较。
结果:
UA组和NSTEMI组血清CysC浓度显著高于SA组及STEMI组24h内的血清CysC浓度(0.88±0.25)(P<0.05),STEMI组1周后血清CysC浓度(1.02±0.37)明显升高(P<0.05)。多支血管病变组血清CysC浓度明显高于单支病变及双支病变组(P<0.05)。中、重度狭窄组血清CysC浓度较轻度狭窄组有所增高(P>0.05)。
结论:
血清胱抑素C与冠心病密切相关,随着血清CysC浓度的升高,冠心病患者的病情逐渐加重,冠状动脉病变支数及病变程度也逐渐增加。但在急性心肌梗死24h内明显下降,恢复期可逐渐升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