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爱情》系列剧中农民形象的文化解读

来源 :苏州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ing008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赵本山的农村题材电视剧《乡村爱情1-7》以爱情为主线,艺术地呈现了当代农村的经济发展状况、农民的生活环境、生活方式和精神面貌。它取材于东北农村现实生活,拍摄风格淳朴、自然,语言生动、幽默,人物鲜活,每季播出都引发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并受到北方广大农民朋友的青睐。  然而与此同时,许多观众也对《乡村爱情》系列剧提出了尖锐批评,比如对剧中多有残疾的农民形象提出了质疑,认为这是拿人物的生理缺陷来哗众取宠,是低俗、媚俗甚至不道德的行为。因此,如何从传播学的角度来认识这部系列剧的文化含义,就成为本文试图解读的重要问题。  本文从该系列剧播出的背景讲起,首先梳理了剧中塑造的各类农民形象,剖析了这些农民形象塑造的文化背景和现实关照,探讨了赵本山塑造这些农民形象的原因和意图,即通过这些有缺陷的形象塑造以迎合大众的消费口味,并通过新生代农民形象的塑造,以寄托赵本山对当代农村、农民发展的现实思考和美好愿望。而这一艺术创作过程的背后,是该剧的传播行为所蕴含的更为深刻的文化含义。这就是,在城市文化占据主流、农村文化日益边缘化的今天,本剧以影视剧的方式,将当代农民真实的生活现状、心理路程和精神面貌展现在观众面前,通过揶揄、自嘲甚至自毁形象的手段,让农民这个群体重新回到大众的视野,表现出农村文化对城市文化的霸权抵抗。
其他文献
通过城市新移民非正规住居空间的谱系梳理,基于社会学、文化人类学等视角将其解析为:一方面,流动性导致主体的不在场、空间多维价值的剥离现象;另一方面,主体基于生活实践,致
本研究的主题是11家媒体官微的同性恋话语建构情况。首先,研究在理论上进行了两点创新:一是引入话语的概念,将并不属于规范新闻文本的微博文本作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媒体官微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