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慈诗学思想的现代主义特征

来源 :上海外国语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805805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约翰·济慈是十九世纪英国浪漫主义时期的代表诗人之一,对他诗歌的研究大部分集中在其唯美的语言、奇异的想象等方面。近年来,也出现了从生态思想、政治倾向等角度分析济慈诗歌的研究。本文以济慈诗学理论为研究对象,探讨其诗学思想中的现代主义特征以及对现代作家的影响。  本文基于对济慈诗歌的浪漫主义特征的分析,提出济慈的诗学思想中还存在一些现代主义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主观和客观的关系、理性与感性的关系以及自然与人类的关系。主观和客观的关系方面,济慈不认同“自我中心”主义以诗人为主体的诗歌创作理念。他提出“消极感受力”的概念,认为诗人应该淡化在诗歌中的中心地位,让被描述的客体成为主角;在理性与感性方面,济慈强调情感与思想在诗歌中的平衡,缺一不可。他提出诗歌的两个境界,第一个是享受诗歌带来的愉悦的境界,第二个是用诗歌去反映现实,改造世界的境界。可见第一个境界是感性的,而第二个境界则更进一步提升到了理性上去;在自然与人类的关系方面,济慈凭借对生态环境的敏感性,对现代工业对城市环境以及人类生活带来的负面影响提出了担忧。  在探寻济慈诗学思想中现代主义特征的基础上,本文还从现代主义作家对济慈诗学思想的传承方面做了一番讨论。这部分分为四个小节,分别是济慈的“消极感受力”、济慈的“诗人无自我”、关于物质主义的看法以及关于时间转换的概念。现代作家中,列举了艾略特、罗兰·巴特、菲茨杰拉德、博尔赫斯等人的评论和作品,它们直接或间接地表达了对济慈某些诗学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在“消极感受力”方面,艾略特的“必要的懒惰”表达了相似的观点。在“诗人无自我”方面,艾略特也曾发表过“诗歌不是表现个性,而是逃避个性”的言论。法国作家罗兰巴特更直接用“作者之死”来直接表达对作者地位的弱化。在物质主义方面,美国作家菲茨杰拉德在其代表作《了不起的盖茨比》中对拜金主义的质疑,受到了济慈的《圣亚尼节前夕》的影响。在时间转换的概念上,阿根廷作家博尔赫斯从济慈的《夜莺颂》中得到灵感,个体会消亡,而物种穿越时空代代延续。
其他文献
被动范畴是汉、韩语言学界关注的重要研究课题之一,但是对这两种语言被动范畴的理论解释还有待进一步深入。  本文以三个平面理论为主,以语义靠近理论、可别度领先理论、配价
科学和信息技术的发展,经济全球化,国际交往和合作的日益增强,所有这些变化都使得我们生活的世界似乎变得越来越小。地球村的形成为来自世界各地和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的相互交往
语言模糊现象广泛存在于人类语言使用的方方面面。近年来,许多国内外语言学家一直致力于模糊语言在各种文体的具体应用,其中从语用学的角度来分析模糊语言是近些年来国内外语言
学位
张爱玲自1953年离开中国以后,用英文创作了四部长篇小说:《秧歌》、《赤地之恋》、《雷峰塔》、《易经》。她自己翻译了《秧歌》和《赤地之恋》,《雷峰塔》和《易经》是她的赞
面对国际化背景下大学生英语学习的新需求,部分高校正在尝试进行学术英语(English for Academic Purposes,简称EP)方向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但在改革过程中也经历了一些困难,首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