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前中国正在加速进入人口老龄化时代,预计到2050年,我国老年人口比率将超过25%,进入超老龄化社会。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城市化进程仍在推进,长期照护制度仍在建设,老龄化问题与社会发展、城市建设等问题相伴出现,社会问题也变得更加尖锐。“未富先老”是我国老龄社会问题中其中最显著的一个,由于社会经济水平和人口衰老速度不对等,老人常常由于经济限制而忽视了自身的养老需求。到2016年底,65岁以上高龄老人的比例已经超过总人口数的10%。同年发布的《第四次中国城乡老年人生活状况抽样调查成果》中显示,我国失能、半失能老年人大致4063万人,占老年人口18.3%。伴随着人口年龄结构快速转变好家庭结构的迅速萎缩,传统的家庭照护体系压力增大,年轻人往往没有时间给父母提供长期的陪伴照护,高龄老人的长期照护问题变得严峻。为了应对这戏问题,国家提出了长期照护体系建设的相关政策:2017年出台《“十三五”国家老龄事业发展和养老体系建设规划》中就提出建立“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医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2018年全国两会上,国务院总理李克强指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发展居家、社区和互助式养老,推进医养结合,提高养老院服务质量”。同时,社会对于专业化的长期照护服务有着大量、迫切的需求,急需建设出高质量、多功能的养老设施。国家政策虽然给了社会一定的指导方向,但政府实际支持力度不够,社会力量往往支付不起养老设施建设成本,如何使养老政策得到落实仍是一个问号。本文从长期照护体系建设视角出发,首先对我国养老体系建设和养老实践进行了研究,发现了我国长期照护体系和养老设施建设的一些问题。我国长期照护体系存在长期照护理念仍未得到明确和推广;长期照护供给侧统筹不利;长期照护专业人才极度匮乏;长期照护设施有效供给不足等问题,总体仍处于建设中。我国养老设施建设则存在没有真正把握核心需求人群,设施分布不均衡;发展类型较为单一,服务模式不健全;养老设施建设水平低,质量差;养老设施运营不够专业等问题。接下来,针对国外长期照护体系建设的发展历程和先进经验进行了研究,并结合养老设施实际案例,总结出各国当今多元化服务体系下主流的设施特点。荷兰以集中式的养护院为主,推崇单元式的居住模式,鼓励老人自立自主生活。德国养老设施同样以单元式组团为主,注重自然环境的塑造和引入,同时十分关注个性化的服务体系。而日本地域型综合介护养老设施借鉴了西方长期照护模式,注重全面覆盖、小规模、社区化和专业化。日本养老设施的不断发展也与制度的不断细化和完善进程、护理人员的训练与供给数量密不可分。在借鉴国外先进经验和模式的基础上,提出一种符合我国长期照护发展情况的复合化养老设施建设模式:复合化养老设施具有功能多样化、规模小型化、定位社区化、服务层及网络化、部品系统化、信息平台化、运营高效化的特征。并提出一种前期设计定位、基地选择、整体规划的原则,建筑各项功能设计要点和组合方式,以及复合化养老设施环境设计要点。最后,通过首开寸草恩济花园项目的设计,将复合化养老设施的建设策略和设计要点具体化,提出切实可行的标准化建设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