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西方文化差异的女性体验与书写——论“新移民”女作家的创作

来源 :湖南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iminfenglin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移民”女作家是“新移民文学”中一个最重要的创作群体,其创作随着“新移民文学”的逐步发展壮大而大放异彩。她们从第三世界进入到第一世界,从中华文化的氛围进入西方社会,自身的东方文化色彩和性别身份,都让她们的创作特色迥异于国内作家和“新移民”男作家。 东西方文化的碰撞在她们笔下渐渐消弭了冲突,取而代之的是理解和融合。同时,较之前代的留学生,乡愁和边缘人的意识也随之淡化。而在其创作中打下了更深烙印的,首先是残酷的物质生存对理想主义的消解,她们注重的是从精神层面展现移民群体的心理失落。其次,新移民女作家形象地展现了东方文化魅力对西方社会的重新吸引,生活在西方文化语境中的女主人公们充分展示了中华民族文化的优良传统。再次,在异质文化的交汇与融合中,新移民女作家们进一步关注人类本身具有的相同生存境遇和理想追求,由此表达了她们对不同族群的人们能够相互理解、和谐共存的渴望。 “新移民”女作家深受两种文化的熏陶,其创作无疑给中国女性文学添加了新鲜的元素。身处异国他乡,她们对国内女性的生存处境往往具有独特的反思和发现。同时也能用自己特有的人生体验和文化心态,去关注两性情爱以及同性恋文化现象。大陆母亲和异国女儿的新型的母女关系,在她们笔下也具有了特殊的审美感染力。 “新移民”女作家在创作过程中,不断进行艺术探索,努力通过多种多样的艺术形式,如时空转换、叙述视角的多重交替、个性化的语言等来表现异域人生,发掘故事背后的深层含义。
其他文献
本文试图通过对新文学作家的休闲观进行梳理、分类,联系作家的创作实践揭示休闲的丰富内涵。全文按照新文学作家休闲观的产生、表现和艺术价值三个递进的层次分为三部分。
诺贝尔文学奖于2012年10月11日向世界公布,年度获奖者是中国作家莫言。这对于所有用华语写作的作家、乃至华语文坛都是一大幸事。随着首次中国籍作家获世界级文学奖,社会各界
在中国社会转型时期,城市文学异军突起,开拓了一片与传统文学异质的视域。城市文学塑造了一批新兴的城市人物形象,作家通过对人物生存诉求的描写,传达出他们各自对“城和人”关系
出现于18世纪末,19世纪初的哥特文学风格,是浪漫主义中的一支。它的出现与当时的工业革命背景及其导致的一系列社会变化和波动有着重要的联系。此类小说中擅长描写超自然现象,以
《万象》《春秋》《茶话》是二十世纪四十年代上海通俗文学期刊中质量较好、影响较大的三种期刊,就是今天翻开,似乎当时的都市脉搏仍然在粗糙发黄的页面上跳动。在那个风云变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