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油田注水开发是目前应用最为广泛的开发方式和二次采油方法。经过长期高速注水开发,油藏储层孔隙结构会发生较大的变化,注入水对储层孔隙、胶结物的作用和油层温度、压力的变化,导致储层的渗透率会增大,且孔喉半径也会增大,从而形成高渗带和特高渗带,即为大孔道。大孔道不仅加剧层间矛盾,使注入水无效低效循环,而且使增产措施实施起来也比较困难。油田低效无效水循环的表现特征:注水压力低,油层启动压力低、吸水指数大;油层水驱速度快,存水率低;吸水剖面差异大,强吸水层厚度与总油层厚度之比远远小于对应吸水量之比;注水井压力指数PI值小等等。因此对大孔道识别方法的研究有助于提高水驱效果,提高采收率,并对堵水调剖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本文重点介绍了四种大孔道识别方法:主要包括大孔道模糊识别系统、试井解释模型、流线模型识别法和多元线性回归法预测井间连通性。大孔道模糊识别法利用隶属函数进行定量计算影响大孔道形成因素的指标值,然后研究确定各因素的变化范围、归一化评判指标和权重值,最后利用模糊理论方法综合处理各种静动态因素指标,建立大孔道定性识别专家系统模型,该方法需要应用资料较多,参数较全,可以说其识别的准确程度比应用单一参数识别较高,其关键是各个参数的权重值分配,需较高的经验程度。试井解释模型判别是否存在大孔道,主要是通过对实测的压力降数据进行整理,求出压力差△p及其压力导数d△p/dt·t,然后分别对△p、d△p/dt·t及t取对数,按与图版坐标相同的尺寸绘制成双对数压差及其导数组合图,再在图版上移动实测曲线,通过对实测压降双对数曲线能否与典型曲线进行拟合来判别大孔道的存在。流线法是通过建立可视化三维流场分布,进行流体流场及油水分布研究,揭示优势通道的存在与分布,形象描述流体在地下流动的方向和区域。多元线性回归法部分分别介绍了不平衡多元线性回归、平衡多元线性回归、岭回归,该方法主要通过计算井间连通系数判别井间连通性,主要优点:产出量和注入量在任何水驱项目中是最丰富并且容易获得的数据,利用简单的模型对其中的数据分析可获得一些有价值和有用的关于井间连通性的信息;但该方法的局限性是:由于多元线性回归依据一种严格的假设即所有生产井井底压力在评估区间都是常数,当油田出现延长或频繁关井时,该方法仍假设所有的井一直在运作,在真实油藏中,要想获得一个恒定不变的生产井底压力很难,在推断过程中将井底压力合并是真正解决这种局限的方案。因此需要一种新的程序既可以合并井底压力数据,也可以解释注入-生产井组间的衰减和时间滞后的可能程度。本文在第5章简单地介绍了下电容模型,该方法能用于有油井经常关井和长时间关井的油田,考虑了油田有部分天然产量,还可以利用井底压力变化来识别井间连通性,不过仍有待于进一步系统、深人地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