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环热冲击作用下干热岩力学特性及损伤机理研究

来源 :中国矿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s77704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地热作为一种清洁的可再生资源,具有广阔的开发利用前景,尤其是干热岩(Hot Dry Rock,HDR),其储量巨大、分布广泛、来源稳定,对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减轻生态环境压力有着重大意义。干热岩开采时一般利用人工方法构造地热储层,从低渗透性高温岩体中开采出深层地热能,即增强型地热系统(EGS)。干热岩储层的压裂改造一直是EGS中关键技术之一,也是实现经济、高效EGS的屏障和难题。低温热刺激有望作为地热储层压裂改造的有效辅助手段。当高温岩体注入超低温流体(如液氮)时,岩体因瞬间冷却产生巨大的热应力而遭受热冲击作用,从而发生开裂。循环热冲击作用下干热岩物理力学特性和损伤破坏机理对研究储层激发技术,建立渗透性和连通性好、裂隙比表面积大的有效人工热储,从而实现采热效率高、可持续性好的EGS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综合运用室内试验、数值模拟和理论分析等方法,对实时高温下、高温冷却后以及循环热冲击作用后干热岩物理力学特性和细观损伤机理展开研究,分析了干热岩埋深、初始温度、热冲击方式等宏观因素和矿物组成、颗粒粘结强度、粘结均质性以及颗粒尺寸均质性等细观因素对干热岩细观开裂特征和水力压裂特性的影响。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建立了考虑温度效应的颗粒可破碎离散元模型,引入矿物组成、颗粒粘结强度和颗粒尺寸等影响岩石热开裂的细观因素,揭示了实时高温和不同冷却方式下花岗岩力学特性和细观破裂机制。研究结果表明:岩石细观组成的非均质性是影响其热开裂特性的根本原因,温度作用下岩石内部细观裂纹的萌生和扩展与其矿物组成、矿物颗粒尺寸、颗粒粘结强度等因素密切相关。实时高温下,花岗岩内部细观裂纹随着温度的升高呈阶段性变化,矿物以晶界拉伸破坏为主。矿物颗粒尺寸较大、粘结力较弱的中、粗粒花岗岩热裂纹更发育,高温下强度更低。与自然冷却相比,水中冷却下花岗岩细观裂纹更多,晶内破坏更明显,冷却后抗压强度和弹性模量更低,差异随温度升高逐渐明显。(2)开展了无约束和三轴应力条件下空心圆柱花岗岩循环热冲击和抗拉试验,结合光学显微试验和离散元数值模拟,揭示了不同加热温度、循环次数、热冲击方式和应力约束条件下花岗岩物理力学特性及细观损伤机制。结果表明:循环热冲击后花岗岩纵波波速和抗拉强度显著下降,饱和吸水率升高,细观裂纹增加,其中第1次热冲击变化最显著,循环5次后基本趋于稳定。与冷水冷却相比,液氮冷却条件下花岗岩纵波波速、抗拉强度更低,饱和吸水率更高,细观裂纹更多,热冲击效果更为显著。当温度和围压较小时,围压的存在会限制热裂纹的产生,削弱热冲击对花岗岩的影响。反之,围压在热冲击循环的前期对热裂纹的萌生有一定的限制作用,但随着循环次数的增加反而会加剧花岗岩的损伤。(3)基于Griffith准则建立了不同统计分布函数下热损伤岩石受压和受拉统计损伤本构模型。针对统计损伤本构模型参数求解复杂、难以直观反映损伤演化规律的问题,从损伤变量的定义出发,采用晶界和晶内裂纹参数定义了热损伤变量和力学损伤变量,构建了基于细观裂纹参数的岩石热损伤本构模型。结果表明:基于Griffith准则的三种统计函数下的本构方程均能对循环热冲击后花岗岩应力应变曲线进行较好地描述。峰值应力之前,三种统计函数下理论结果相差不大。在峰值应力后,Weibull分布下应力跌落最明显,更接近试验结果。基于细观裂纹参数的热损伤本构模型表达式简单,容易理解,且模型参数较少,能较好地反映岩石在循环热冲击和压缩过程中损伤变量的演化规律和损伤机制。(4)基于传热学和弹性力学理论推导了热冲击作用下钻孔围岩温度场和应力场理论解,利用断裂力学理论提出了热冲击作用下钻孔围岩裂纹萌生和扩展准则。借助块体离散元软件建立了考虑颗粒可破碎的钻孔围岩模型,得到了循环热冲击过程中钻孔围岩细观开裂的宏、细观影响因素。结果表明:热冲击过程中,钻孔围岩温度和应力大小与距钻孔的距离和热冲击时间有关。热冲击后细观裂纹主要分布在钻孔边缘附近,随热冲击次数的增加有增加趋势。干热岩埋深越小、初始温度越高、冷却流体温度越低,热冲击后细观裂纹越多,损伤范围越大。循环热冲击过程中储层岩石晶界和晶内开裂特征受其细观组成特征的影响,石英含量的影响最为显著。(5)提出了干热岩储层循环热冲击-水力压裂联合改造方法,建立了考虑颗粒可破碎的干热岩水力压裂模型,揭示了循环热冲击作用后干热岩水力裂纹萌生、扩展机制以及宏、细观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循环热冲击处理可明显降低干热岩起裂压力,增加水力裂纹网络复杂程度。干热岩水力压裂时细观破坏以晶界拉伸破坏为主。干热岩埋深越小、初始温度越高、冷却流体温度越低,循环热冲击后起裂压力越小,水力裂纹网络复杂程度越高。循环热冲击后干热岩水力压裂特性同时也受其细观组成特征的影响,矿物颗粒粘结强度的影响最大。该论文有图163幅,表44个,参考文献181篇。
其他文献
蛇足石杉是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目前面临生物资源骤减的威胁。该研究基于蛇足石杉在中国的分布数据和气候数据构建组合模型,预测蛇足石杉当前和未来(2070)气候情景下在中国的适生区,通过ERDAS和ArcGIS计算适生区面积及质心变化,探究气候变化对蛇足石杉适生区的影响,为蛇足石杉的保护提供理论依据。结果显示:(1)组合模型AUC值大于0.9,预测结果极好。(2)影响蛇足石杉适生区的主要生物气候变
<正>对地球上的生命而言,万物生长靠太阳,同时也离不开土地。人们对土地的敬畏,不亚于对太阳,尤其是中国人对土地的敬畏与爱惜,那是深入骨子里的。我们知道,土地蕴藏着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宝库,土地生长着人们生活与生长所需要的东西。同样的道理,教师也要守护好、耕耘好四块“方田”,以助力自己的专业成长。
期刊
湘中锡矿山锑矿床是世界上最大的锑矿床,被誉为“世界锑都”,但由于已开采了100多年,目前资源面临枯竭,亟需新的成矿理论和找矿方法来指导其深边部的找矿工作。方解石作为贯通矿物,在锡矿山矿区分布广泛,从成矿早期、成矿晚期到成矿后均有分布。在对其野外地质特征、手标本及镜下特征进行详细研究的基础上,本文探讨了该区不同期次方解石的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稀土元素配分模式的差异性、以及这种差异性稀土元素配分模式
目的 探讨二孩家庭中父母教养方式与长子女行为能力发育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2019年10月~2021年10月在南通市妇幼保健院儿童保健科就诊的二孩家庭,对二孩家庭中3~6岁的长子女采用儿童行为问卷(CBCL)、Conners父母问卷评估,并对其父母完成教养方式问卷调查,观察二孩家庭中父母不同教养方式对长子女行为能力发育的影响。结果 不同教养方式下长子女CBCL因子分比较结果显示:二孩家庭中父母采取专
<正>“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首诗告诉我们,由于所处的位置不同,看问题的出发点不同,因此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难免有一定的片面性;要认识事物的真相与全貌,必须超越狭小的范围,摆脱主观成见。这可以引起我们对教育的思考。大部分教师,每天备课、上课、批改作业,
期刊
<正>校本课程要立足学校办学传统和目标,发挥本土教育教学资源的优势,以多种课程形态服务学生个性化发展需求。秭归县九畹溪镇中小学充分挖掘九畹丝绵茶资源,开发了“丝绵茶文化”校本课程,供三至六年级学生使用。文本以五年级《我会采茶》为例,探讨校本课程的教学策略。了解家乡特产,传承家乡文化。教学《我会采茶》时,课前,教师带领五年级学生走访居住在学校附近的茶农,了解丝绵茶的悠久历史和发展现状“‘九畹丝绵茶’
期刊
语音教学在小学英语学习阶段起着基础性作用,掌握正确的发音以及语音知识对于小学生来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当前语音学习以及教学中存在着很多问题,部分地区教师在教授语音时甚至无从下手。文章将从小学英语语音教学的现状、内容、特点以及语音教学的策略四个方面进行探析。
为方便远郊地区市民出行,缓解严重拥堵的现象,通过分析车站客流形成的内外因素和设备通过能力的影响,提出针对性的措施并分析实施效果,以期改善车站拥挤程度,降低安全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