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内孤立波中张力腿平台动力响应特性研究

来源 :上海交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q85300131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1世纪是海洋的世纪,对南海进行深海油气资源开发是我国实现海洋强国战略的重要途径之一。以张力腿平台为代表的深海浮式平台将会在南海油气资源开发中得到进一步广泛应用。有关资料显示,南海海域存在大范围,全时段的内孤立波活动现象,其在传播过程中携带巨大能量对海洋平台具有破坏性影响,已成为仅次于台风的灾害性自然条件。因此在深海浮式平台的设计、建造和应用中,内孤立波都是不可忽视的重要环境因素之一。对于海洋内孤立波中张力腿平台的动力响应问题,传统的方法是将张力腿平台简化为线性弹簧模型,系泊传递力主要是基于静力学的理论模型。但在深水中,考虑其受到大振幅内孤立波的作用,会产生大幅度的水平漂移,此时线性弹簧模型将不再适用,要考虑张力腿的非线性响应问题。有鉴于此,本文提出将张力腿结构简化为非线性梁模型,研究内孤立波中张力腿平台与非线性梁张力腿模型的耦合动力响应问题。具体进行了以下几个方面的研究:第二章中,提出了内孤立波中张力腿平台与非线性梁张力腿模型的耦合动力响应理论模型。首先简述了KdV、eKdV以及MCC三类两层流体内孤立波的理论模型,包括其方程和理论解,给出了这三类内孤立波理论模型关于色散条件和非线性条件的适用性条件;然后,根据内孤立波理论的适用性条件,基于张力腿平台有限位移时域运动方程,采用Morison和Froude-Krylov公式计算张力腿平台的内孤立波动态载荷,并将张力腿结构简化为非线性梁张力腿模型,建立了海洋内孤立波作用下张力腿平台的动力响应理论模型,并同时给出了传统的将张力腿结构简化为线性弹簧张力腿模型的简化方法;最后具体介绍了非线性梁张力腿模型控制方程与平台的有限位移时域运动方程的耦合求解的数值方法。第三章中,对张力腿平台与非线性梁张力腿模型的耦合动力响应问题进行了数值计算和结果分析。基于三类内孤立波理论KdV、eKdV以及MCC的适用性条件,结合第二章中建立的张力腿平台耦合动力响应模型,计算了东沙群岛附近海域某实测内孤立波作用下典型张力腿平台(ISSC-TLP)的动态载荷、运动响应和张力腿张力的变化特性,并对张力腿结构的做了弯矩和应力分析,得到了各种流体分层和内孤立波振幅条件下的最大应力及其对应点位。其中,数值计算中的拖曳力系数和惯性力系数根据系列相关实验得到。本文的研究为分析以及评估海洋内孤立波中张力腿平台动力响应问题提供了一个具有工程参考价值的理论模型。
其他文献
国家治理是现代国家所特有的、在扬弃国家统治与国家管理的基础上所形成的全新概念。大数据应用的核心,是通过数据处理,充分挖掘数据价值,并进行深度应用。在大数据时代,我们
研究通过对2000年、2006年及2011年合肥市工业用地圈层和扇区分布的分析,揭示工业用地时空变化规律,并以城市发展、产业结构等影响因素分析其变化原因,结合现状工业用地布局
从MRP系统内部进行分析,将引起问题的原因归结为MRP在系统设计上的两个缺陷:一是批量计算上的缺陷;二是作业计划上的缺陷。然后采纳其他管理思想和技术(如ABC、JIT、APS等)的
通过对物流成本特征和核算标准的研究,阐述物流成本的控制策略和如何采取相应措施对影响物流成本的要素进行有效控制,达到缩减企业的物流成本支出,提升企业市场竞争力和客户
本文论述了道路与地形的重要性,以及通过对用路者动视觉特性的分析,研究城市道路与不同地形形成的城市景观效果,以创造具有当代自己风格与特色的城市道路景色。
面对即将入驻的大型产业基地,大城市周边小城镇既需要抓住产业机遇,又需要探索"产城融合"的有效路径,实现城镇的可持续发展。研究以成都市石板滩镇总体规划为例,在轨道交通大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了建设交通强国的宏伟目标,确保交通从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增长的跨越升级。交通事业的发展关系到国计民生,而城市公共交通是交通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城市
城市化是社会发展的一种必然现象。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城市发展迅速。但伴随城市化的交通拥堵、环境污染及盲目扩张等问题日益突出,对城市可持续发展产生重大影响。城市扩张受人类行为影响较大,而多主体模型就是从“人”的角度出发,模拟人的行为决策对城市扩张的影响,“自下而上”的模拟城市扩张动态过程,探寻城市扩张过程中主体的作用和影响机制,有助于城市绿色健康发展。本文以楚雄市城区为研究区,基于1990年至20
2013年10月1日,规范旅游行业行为的《旅游法》正式实施,全社会对它遏制行业乱象,净化旅游环境寄予很大期望。仔细浏览这部法律,不难发现,在全部112条规定之中,涉及旅行社方面
<正> 引言近些年来,美国在外语教学和英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学上,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工作。七十年代对第二语言习得的研究尤其值得注意。语言习得(language acquisition)与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