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太阳照在桑干河上》是我国著名作家丁玲的代表作之一,自问世以来便受到广泛关注。当前,学者们对于这样一部经典作品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其叙事模式和人物塑造上,对该作品英译的研究十分稀少。社会符号学是一门将社会学与符号学相结合的学科,研究符号在社会文化和社会语境中的意义,超越了单纯的语言层面上的考察。翻译是一项重要的社会活动,社会符号学与翻译相结合有助于更全面地进行翻译研究。作为描绘土改时期的文学作品,《太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太阳照在桑干河上》是我国著名作家丁玲的代表作之一,自问世以来便受到广泛关注。当前,学者们对于这样一部经典作品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其叙事模式和人物塑造上,对该作品英译的研究十分稀少。社会符号学是一门将社会学与符号学相结合的学科,研究符号在社会文化和社会语境中的意义,超越了单纯的语言层面上的考察。翻译是一项重要的社会活动,社会符号学与翻译相结合有助于更全面地进行翻译研究。作为描绘土改时期的文学作品,《太阳照在桑干河上》的内容含义丰富。本文运用社会符号学视角下的意义分析模式,从指称意义、言内意义及语用意义三个方面进行汉英对比分析,考察原文意义在其英译本(由杨宪益和戴乃迭所译)中的传递情况。通过研究,本文发现,经过译者的处理,原文中的意义几乎都较为完整地再现在译文中。但任何翻译都不是完美的,该小说英译中也不免存在些许意义缺失。其中,指称意缺失最少;语用意义的缺失集中于联想意义;言内意义的缺失以语音及词汇层面最为严重。此外,本文也对造成这种缺失的原因进行了分析。最后,本文针对译者成功传递原文意义的案例进行了总结,以期为本小说日后的复译及其他的文学翻译实践提供一些参考,从这一点说,本文具有一定的实践意义。
其他文献
《儒林外史》作为中国古代典籍的代表作之一,其唯一全英译本也获得了广泛关注。已有研究多从文化翻译、文本对比、翻译补偿、生态翻译、传播学等角度研究《儒林外史》英译本,然而对其繁多而复杂的称谓语之翻译研究却寥寥无几。事实上称谓语作为中国文化和社会生活的重摘缩影,对理清人物关系、刻画人物形象具有重摘意义。由于中西方巨大的文化差异,称谓语的翻译给译者带来了挑战。翻译离不开对语境的把握,通过梳理原文,笔者认为
自从人类步入“第三媒介时代”即算法新闻时代以后,算法广泛地嵌入了新闻生产、分发与消费的各个环节。算法新闻开始重塑传统媒体新闻业态,极大地提高了算法新闻的时效性、也让更多的用户企业参与到了算法新闻生产场域。算法新闻极大的确保了新闻的实效性、传统媒体话语权力的下放让更多的用户能够表达自己的意愿,从这一角度看算法技术确实带来了红利,但是我们应该对此保持审慎的态度,从批判算法视域切入,透过“用户至上”的表
《死信》是阿拉伯著名小说家胡黛·巴拉卡特2018年出版的小说,荣获2019年“阿拉伯小说国际奖”。本文运用语言风格学的理论和方法,通过细读文本,在对语料进行整理分析的基础上,归纳出胡黛·巴拉卡特小说《死信》的语言风格为:精炼细腻、灵活自由、繁复绚烂和简约真实,并尝试探讨其独特的语言风格形成的原因。本文由绪论、正文、结语三部分构成。绪论部分包括论文的研究对象、研究意义、国内外研究综述、指导理论和研究
在人类语言交际中,几乎无时无刻不存在隐喻,但是我们往往意识不到自己使用语言的隐喻性。在众多隐喻之中,动物隐喻的存在最普遍,使用次数也最多。自然界的动物不仅是人类的友好、邻居和亲密朋友,也是人类最熟悉的生命体。无论是它们的形象还是生活习惯,都与人类表现出某种程度的相似性。人类的思维和情感无一不充斥着动物的形象与特征。在隐喻思维的作用下,人们将动物与自身联系在一起来,表达某种抽象意义。所以,语言中使用
安·比托夫的长篇小说《普希金之家》是俄罗斯后现代主义代表作之一,也是比托夫“彼得堡书写”的经典之作。本论文将以洛特曼的文化符号学为视角,从“文化符号学视域下的彼得堡文本”、“《普希金之家》中的彼得堡文本符号系统”以及”比托夫的‘彼得堡书写’”三个方面来探究《普希金之家》,力求全面系统地分析比托夫的“彼得堡书写”的内涵,阐述其“彼得堡书写”的特点和对经典彼得堡文本的继承与发展,总结其对构建当代彼得堡
本篇翻译报告原文选自美国前海军陆战队成员大卫?戈金斯的自传作品《什么也伤害不了我》第一章内容。该书讲述了戈金斯从小生活在一个家暴环境,后来跟随母亲摆脱父亲的控制,并且通过努力加入美国海军陆战队、退役后继续不断超越自我的励志故事。第一章恰好介绍了戈金斯的原生家庭环境,故事十分感人。这篇翻译报告一共由五部分组成。第一章介绍了翻译项目的背景、意义和结构;第二章对原文进行了分析,介绍了作者、文本内容和语言
本翻译实践报告的原文选自贾斯汀·惠特梅尔·厄利(Justin Whitmel Earley)所著的《习惯养成:注意力分散时代如何养成设定目标的习惯》(The Common Rule:Habits of Purpose for an Age of Distraction)第二章,该章节从作者的亲身经历出发,介绍了应对压力的具体措施和方法,助于读者在快节奏的生活中培养新习惯,寻回生活幸福感。原文属于社
鲁迅是中国现代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教育家,《彷徨》是鲁迅先生写于“五·四”运动后新文化阵营分管时期(1924年—1925年)的短篇小说集,该小说运用多种修辞手法表现了鲁迅先生对生活在封建势力重压下的农民及知识分子的哀其不幸与怒其不争,同时也反映了鲁迅先生在这一时期革命征途上探索的复杂心境。本文试图从修辞手法的使用上对整部小说内涵深厚的词、句进行深层次地挖掘,从当时的国情出发,力求对小说有
大卫·鲍伊是七十年代华丽摇滚的开创者,他以多变的形象和音乐风格著称。在六十年代与七十年代交汇期,他以雌雄同体的身份引领了性别模糊的潮流。二战结束后,世界各国的综合实力和国际地位急剧变化。六十年代初在美国由青年掀起的反主流文化运动也席卷英国,此时的英国在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仍然处于二战的阴霾之下,对于突如其来的美国新兴文化,英国作为一个更加保守传统的国家受到了极大影响,新文化的涌入带来了身份认同危
优素福·伊德里斯是现当代埃及和阿拉伯文坛中最具影响力的作家之一,《罪孽》作为伊德里斯现实主义巅峰代表作,被阿拉伯作家协会选为二十世纪一百零五部阿拉伯最佳中长篇小说之一,出版后受到广大读者和研究者的关注,曾在短期内再版多次,为作者赢得了国际声誉。目前,国内外学者关于《罪孽》的研究成果多集中于小说内容、现实主义思想的研究,尚未有其语言风格的研究。本文运用语言风格学的理论和方法,通过仔细阅读小说文本,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