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营造视角下的梅州客家古村落保护与更新策略研究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angyagongzi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世界客都”梅州,拥有丰富的客家古村落资源。这些客家古村落以其优美的自然风光、独特的建筑造型和深厚的历史底蕴而闻名,不仅承载着客家人历史记忆,更是客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但是,从我国古村落的保护历程来看,对于古村落大多言及的“保护”,都是政府“自上而下”的霸权式规划,从而导致了村落空心化、旅游商业化、本土文化遗失等规划失效的现象。因此,本文借鉴了日本造町运动及台湾社区营造的成功经验,提出梅州客家古村落的相关营造策略,试图通过认同感的加强及利益的诱导,促进村民主动参与地方公共事务,全面复兴文化、产业、经济,再现社区往日活力,进而达到保护与更新的目的。本论文的研究框架,主要分为以下四个方面的内容:(1)相关研究背景:研究国内外古村落相关保护理论,总结保护经验并分析其存在的弊端,再通过社区营造理论的阐述、成功及失败案例介绍,从中借鉴出对本文有启示的思路与方法。(2)保护现状评析:从梅州客家古村落现状分析可知对客家古村落已初具社区营造的前提条件:客家人宗族观念逐渐转化为社区意识且存在自发保护行为。但是由于缺乏有效的保护与更新措施,梅州客家古村落也面临商业开发无序,文化肌理破坏,机械模仿,地域特色缺失、空心化,传统手工艺失传等现实困境。(3)营造策略提出:为了解决前文总结的现实困境,笔者运用社区营造理论,从还原与诠释、动力与制度、更新与经营三方面入手构建梅州客家古村落的营造策略,理清客家古村落的历史要素,重新认识其文化价值;通过恢复宗族功能,重构社区网络及构建合理的社区参与机制,提高社区参与的主动性与积极性;最后藉由多元经营和地方学习机制的建构,提升社区活力,实现可持续发展。(4)实际案例运用:最后通过大量的问卷调查及访谈,分析侨乡村社区结构类型,村民社区意识和宗族观念以及社会资本的运用现状,同时运用相关营造策略,有效地引导侨乡村民参与社区公共事务,达到侨乡村保护与更新的目的。
其他文献
<正>税收是国家筹措财政资金,调节经济运行的重要手段。资源税是我国的重要税种,对于调节资源级差收入,促进资源合理开发和高效利用有重要意义。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总量持续
本文通过对中国汉字和字母书写系统(表音文字)之间的比较,展示了汉字作为表意文字的典型所具有的属性。本文首先运用了认知语言学以及语言哲学的观点探讨了汉字的“意象”和
钢管混凝土结构以其承载力高、施工方便等优点,被越来越多应用于工程实际之中,在拱桥中的发展更是日益兴盛。与之同时,钢管混凝土拱桥的稳定安全性,也成为桥梁工程师和研究者最关
<正>为准确把握当前基层公安民警的心理健康状况,摸准心理健康底数,找准做好基层公安民警心理健康工作的切入点、突破点和着力点,笔者深入基层一线对不同级别、不同性别、不
高中化学学习困难是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改革中普遍存在的现象。在阐述化学学习困难的概念及其相关研究的基础上,从个体认知发展阶段性特点、化学学科学习的特征、学生的认知风
西关,是老广州人对位于荔湾区,北接西村,南濒珠江,东至人民路,西至小北江,明清时地处广州城西门外一带地方的统称。西关分为上西关和下西关,其中上西关地势较高,下西关地势较低。明末
近年来,全球疯牛病,禽流感,手足口病以及在农产品和其他食品中发现的农药残留等安全事故不断发生,对人类社会造成巨大的损失。目前由食源性疾病造成的食品安全问题已成为人们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种极其重要的文化和经济资源,是知识形态领域中的精神产品部分,是世界各民族传统文化和传统知识不断传承,创新和积累的成果,它既体现了文化的多样性,是人类可持
历史上的川盐入黔,沿袭唐宋,明清以后逐渐完善,形成了以赤水河流域仁岸为主体的川盐入黔的四大口岸。川盐入黔与赤水河流域的盐运文化历史,反映了作为边缘化的贵州不断纳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