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者们对绰号历来是从姓名理论,修辞和文化环境的角度来研究的。很少有学者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研究这一指称转喻的语言现象。本文收集的《水浒传》中的绰号,从“范畴理论”对这一语料进行分析,试图阐释绰号作为指称转喻的理解和认知机制,并通过研究,试回答以下问题:1.绰号为什么能代替原名成为一个人的另一种称谓?2.绰号如何通过代替原名成为一个人的另一种称谓来突显对应人的特征?本文将绰号放置于范畴理论的理论框架中,从范畴理论中的三个理论反别剖析绰号作为指称转喻的认知机制,并且从不同角度解答了研究问题。“范畴理论”中的家族相似性理论阐述了一个义项是由若干个相对独立的义项所组成的多义范畴,虽不同的成员所承袭的特征不同,但是每个范畴的成员都承袭了核心义项的部分特征,所以当一个成员跟中心义项的显著特征有相同点时,这个成员便可以成为代表这个范畴,同时还能突显范畴的特征,家族相似理论为绰号提供了可能。解答了第一个研究问题。原型理论则是通过原型和非原型的区分和相似性的主观概念来说明原型即为某一范畴的范例,所以如果用一个与原型成员在某一点有明显相似的非原型成员来表示原型成员,那么,这个非原型成员就能突显原型成员这一相似点并且起到强调这一特征的作用。当我们从层次理论的角度来分析,原名就是层次角度中的基本层次词,而绰号则是它的上级范畴。上级范畴有很多面的特征涉及许多的下级范畴。当其中一个下级用上级来表示了,那么,这个上级所涉及下级的这个特征就会突显,就是绰号所指的对应人的特征就被明显的表示出来,这样就达到了绰号的强调功能。原型理论和层次理论分别从横向和纵向角度回答了第二个研究问题。本文的研究成果对指称转喻研究有一定的丰富作用,并且增强了范畴理论的认知解释能力,对其研究也有一定的积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