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由人类活动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所造成的全球气候变化问题,被提上了日程。为了缓解全球变暖,众多国家在联合国的框架下进行了一系列谈判,制定并且通过了《京都议定书》,规定了三种灵活机制,即排放贸易(ET)、联合履约(JI)和清洁发展机制(CDM),使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承担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京都议定书》的生效开启了一个全新的市场--碳排放权贸易市场。作为发展中国家的中国在2008-2012年《京都议定书》的生效后的第一阶段,暂时不承担减排义务,2012年之后,中国的义务还不确定,但中国在国际碳市场中的地位已经成为令人关注的焦点。为与中国在国际碳市场中的地位相适应,也为了实现国内的可持续发展,对国际碳市场进行深入的研究,并据此以促进国内建立完善的碳排放权贸易体系具有重大意义,因此,本文首先分析碳排放权贸易产生的现实背景、理论基础及研究现状,概述本文的主要框架。第二部分介绍了国际碳市场的主要类型,并分析近年来国际碳市场的发展状况。第三部分从贸易的基础、约束和目的等方面将碳贸易和传统的国际贸易进行对比,并分析了一般的国际贸易与碳排放权贸易之间的相互影响。第四部分探讨中国在国际碳贸易体系中的地位及发展,从企业参与国内清洁发展机制的项目周期方面分析中国在国际碳市场缺乏定价权的问题,从宏观方面探讨提高中国在国际碳市场中的竞争力需要注意的问题。第五部分结合国际碳市场的现状,分析了我国国内建立碳排放贸易体系后,对国内碳贸易价格、国际减排边际成本等的影响。提出我国应该在利用清洁发展机制(CDM)换取节能和新能源高新技术的同时,激励企业采用和开发新技术,为经济健康发展提供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