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社会的发展,建筑膜材得到广泛的应用。但是,紫外线的侵袭加速了PVC建筑膜材的降解,同时PVC中的增塑剂向膜材表层迁移导致膜面发粘易玷污且清洁困难,极大地影响其在建筑膜材领域中的推广应用。众多学者对自然界中夜蛾翅膀不沾污、蝉翼翅膀不沾水、荷叶出淤泥而不染等防污现象进行大量的研究,发现:构筑材料疏水表面是实现其防污自洁性能的有效途径且材料表面粗糙结构的构筑是实现疏水表面的关键步骤。经研究发现,采用纳米二氧化硅对PVC建筑膜材进行涂层改性以构筑其粗糙表面进而实现其疏水性能是一种简单有效的方法。然而,二氧化硅粉体表面残存大量的羟基,羟基具有很强的亲水性,用于PVC建筑膜材涂层改性前需降低其羟基含量以增强其疏水性能。本课题通过自制用于PVC建筑膜材的纳米二氧化硅进行涂层改性并对改性后膜材的疏水性能展开研究。在纳米二氧化硅的制备过程中,首先研究了(NH3H2O):(TEOS)摩尔比的变化对溶胶凝胶法制备二氧化硅粉体的影响;其次研究了硅烷偶联剂KH-570对溶胶凝胶法制备二氧化硅粉体原位改性工艺的优化。最后,将制得的PVC建筑膜材用纳米二氧化硅粉体通过涂敷法对膜材进行表面处理并研究其疏水性能。论文借助粒径分析仪、热重分析仪、傅里叶红外、X射线衍射等对溶胶凝胶法中不同(NH3H2O):(TEOS)摩尔比制备二氧化硅粉体的粒径大小及分布、羟基含量、表面基团、物质结构等性能进行表征和分析。结果表明:(1)二氧化硅粉体粒径随(NH3H2O):(TEOS)摩尔比的增加而增大,粒径分布随(NH3H2O):(TEOS)摩尔比的增加而越不均匀;(2)制备的二氧化硅粉体表面存有大量的羟基,且二氧化硅粉体羟基含量随(NH3H2O):(TEOS)摩尔比的增加先增大后减小,(NH3H2O):(TEOS)摩尔比为1:1时其羟基含量最大;(3)成胶时间随着(NH3H2O):(TEOS)摩尔比的增加而缩短。硅烷偶联剂KH-570用量、改性时间、改性温度是影响溶胶凝胶法纳米二氧化硅原位改性效果的三个重要因素。采用正交试验设计,利用极差分析和方差分析法,探讨了改性工艺对改性二氧化硅活化指数和接枝效率的影响并对改性工艺进行优化。结果表明:改性工艺中,硅烷偶联剂KH-570用量和改性时间对活化指数在显著水平0.05下均有显著影响,而对接枝效率而言,硅烷偶联剂KH-570用量在显著水平0.05下有显著影响。综合分析,得出优化后的工艺为KH-570用量为2%,改性时间为3h,改性温度为50℃优化工艺条件下测得的改性二氧化硅的96%,接枝效率为19.1%。经改性纳米二氧化硅表处后的PVC建筑膜材疏水性能得到大幅提高,水接触角从82.9°提高到147°,滚动角低至15°;在自然环境中放置三个月后,疏水性能略有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