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埕北—莱州湾”地区位于渤海湾盆地中部,介于济阳坳陷与渤中坳陷之间,是渤海湾盆地内部重要的一级构造转换带,起到调节盆内构造变形的作用,其与相邻构造单元的构造特征差异明显,针对其开展系统的构造解析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本论文综合运用最新的地震、钻井、测井等基础资料,结合方差体切片等技术方法,对断裂体系、构造样式和盆地结构的几何学特征进行精细刻画,明确了“埕北—莱州湾”地区的构造发育特征及其差异性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埕北—莱州湾”地区位于渤海湾盆地中部,介于济阳坳陷与渤中坳陷之间,是渤海湾盆地内部重要的一级构造转换带,起到调节盆内构造变形的作用,其与相邻构造单元的构造特征差异明显,针对其开展系统的构造解析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本论文综合运用最新的地震、钻井、测井等基础资料,结合方差体切片等技术方法,对断裂体系、构造样式和盆地结构的几何学特征进行精细刻画,明确了“埕北—莱州湾”地区的构造发育特征及其差异性;通过断层垂向活动性的定量表征、走滑量的定性分析,离析出各时期的活动断裂体系,结合平衡剖面和沉积中心展布特征分析,恢复了“埕北—莱州湾”地区中、新生代的构造演化过程,建立了差异演化模式;结合区域地质背景和构造物理模拟实验,探讨了“埕北—莱州湾”地区构造特征时空差异的成因机制。研究结果表明:(1)“埕北—莱州湾”地区发育NW(NWW)、NNE(近SN)和近EW(NEE)三组走向主干断裂:NW(NWW)向断裂主要分布于研究区的西北部,具有“薄底现象”,中生代经历了由逆断到正断的负反转过程,新生代正断活动,具有西北强、东南弱的特点;NNE(近SN)向断裂属于郯庐断裂带的分支组成,可分为东、中和西3个分带,具有走滑与伸展的复合效应,其中生代为左旋走滑,Ek+Es4期强伸展活动,并经历左旋到右旋的转变,Es3-Ed期伸展活动减弱,右旋走滑逐渐增至最强,走滑整体具有东强西弱的特点;近EW(NEE)向断裂主要为新生代发育的伸展断层,整体具有东南强西北弱的特点。(2)受各期次、各方向断裂发育的控制,“埕北—莱州湾”地区整体表现为NW向展布的凸、凹格局被NNE(近SN)向、近EW(NEE)向断裂体系所切割改造的特点,这明显区别于在其西南侧以NEE、近EW向断裂为主控的济阳坳陷和在其东北侧以NNE、NW向断裂为主控的渤中坳陷,体现了其对济阳坳陷与渤中坳陷的转换效应。在其内部,受NNE(近SN)向走滑断裂切割,分区特征明显:西北部的埕北地区为NW向的凸、凹结构被近EW(NEE)向断层切割改造,中部的长堤-孤东-垦东地区表现为3个近SN向的(低)凸起沿NW向侧列,体现了右旋左阶的特点;莱州湾地区为夹持在2组NNE(近SN)向走滑断层之间的走滑拉分结构。(3)“埕北—莱州湾”地区经历了多期次的构造演化过程,体现了“挤-拉-滑”多种作用并存、叠置的演化效应。中生代,经历了T3的挤压逆冲、J1+J2的披覆沉积、J3+K1的拉张反转和K2的隆升剥蚀等阶段。新生代,古近纪早期(Ek+Es4)NW向断裂继承性正断活动,保持了中生代NW向的凸凹格局,古近纪晚期(Es3-Ed),受郯庐断裂西、中和东带的切割,研究区进入差异演化阶段,导致研究区构造分区效应:西北部的埕北地区,NW向断裂持续活动控制凸凹结构,近EW向断裂控制作用较弱;中部的长堤-孤东-垦东地区介于郯庐断裂西带和中带之间,NW向的五号桩断层趋于消亡,近SN向的长堤、孤东、垦东断层右旋走滑,对前期NW向构造强烈改造,形成了3个近SN向(低)凸起沿NW向呈右旋左阶侧列展布;莱州湾地区介于郯庐断裂东带和中带之间,处于典型的走滑拉分发育阶段,右旋走滑派生出的近EW、NE向断裂对凸凹格局起到了重要的控制作用。新近纪研究区整体进入拗陷发育阶段,伸展作用明显减弱,在拗陷的基础上叠加有右旋走滑效应。(4)先存断裂、NNE向走滑断裂的切割、局部应力场控制了“埕北—莱州湾”地区构造发育的时空差异。NW向先存断裂带导致了“埕北—莱州湾”构造带对济阳坳陷与渤中坳陷的转换和对郯庐断裂带的切割,使其成为渤海湾盆地内部坳陷与坳陷之间的一级转换带;郯庐断裂带西、中和东三组分支断裂的切割以及局部应力场差异导致了“埕北—莱州湾”构造带的分区效应:埕北地区为NW向基底在SN向斜向伸展条件下形成的凸、凹结构;长堤-孤东-垦东地区受到先期伸展后期右旋走滑改造,形成了3个NW向展布的近SN向(低)凸起呈左阶排列的构造格局;莱州湾地区为右旋强走滑条件下形成的走滑拉分结构。
其他文献
论文从大型体育建筑与城市发展的关系出发,以北京大型体育建筑为例,围绕大型体育建筑可持续发展的两大核心问题——城市协调发展问题、功能持续发展问题展开研究,重点研究北京大型体育建筑布局及其与城市发展的关系、城市发展背景下北京大型体育建筑的功能可持续发展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基于可持续发展的大型体育建筑布局策略、设计策略和运营策略。论文由理论研究、实证研究和策略研究三部分组成:理论研究从研究大型体育建筑
叠层石是地球上最古老的与微生物相关的沉积建造,广泛分布于前寒武纪,并在中元古代达到顶峰。中元古代大型叠层石虽然形态多样结构各异,但由于碳酸盐中广泛存在的白云岩化和重结晶作用使得其生物性与形成机制存在模糊性。与此相反,微叠层石由于个体的微小,其形态与结构特征对沉积环境的物理化学条件的变化更为敏感,成为了解这一时代古环境与古生态学的重要窗口。为了进一步了解微叠层石的成因机制及其反映的古海洋意义,本文选
乡村旅游已成为乡村振兴战略中耀眼的突破点,而如何提升社区的主体性和能动性,始终是学术研究和田野实践的核心命题。延边朝鲜族乡村旅游发展中的社区参与是展现旅游活动复杂性、民族文化丰富性及地区间差异性的良好剖面。因此,梳理延边朝鲜族乡村旅游发展背景下社区参与的发展历程和经验,探寻适合当地社区参与的提升路径,有助于正确理解民族地区的乡村问题,为实现旅游与社区的“共建共治共享”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同时对
如何通过政策调控以发挥“政府—市场—社会”三方在城市基层公共服务设施供给中的协同作用是基层共建共治的核心议题,长期受到广泛关注。开埠百余年来,香港不断改革基层服务供给模式,形成了高效、精细和有特色的多元主体共治机制。本文基于文献综述和实地调研,回顾了香港环卫、康体、养老和医疗等公共产品供给模式的历史演变,总结了当前供给模式的主要特点和策略,解析了包括以“地区为本”的行政和规划导向,财政资助的多渠道
能源短缺和环境污染问题日趋严重,氢能作为一种可再生绿色能源载体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光催化分解水产氢是氢能制造的绿色、直接、有效的方法,也是当前催化、材料等学术领域研究的热点之一,而开发高效、稳定和廉价的可见光催化剂是关键。石墨相氮化碳(g-C3N4),兼具对可见光响应、廉价、稳定及组成、结构和物化性质可调性,是一种极具潜力的非金属半导体光催化剂。但其仍存在可见光利用率低、载流子易复合和比表面积小等缺
芦笋是一种富含多种天然活性物质的药食兼用型蔬菜,芦笋皂苷是芦笋的主要活性物质。子宫内膜癌(EC)是女性生殖系统最常见的三大恶性肿瘤之一,膳食干预和寻找新的治疗靶点是其预防和治疗的重要措施。Asparanin A作为芦笋中一种抗癌活性较高的皂苷成分,其抗EC活性及其机理尚不清楚。本论文首先对芦笋中的asparanin A进行分析鉴定,考察其在EC Ishikawa细胞和荷瘤小鼠中的抗癌活性。在此基础
第一部分孕期低纤维饮食对肠道微生物及子代神经记忆的调节作用背景:研究发现饮食中膳食纤维摄入与机体认知记忆发育等存在非常密切的联系。然而近年来人们对饮食中膳食纤维的消费,包括孕期膳食纤维的消费明显降低,这让我们对宫内胎儿认知记忆的发育引起明显担忧。目的:(1)探索孕期低纤维饮食和孕期正常纤维饮食对子鼠神经突触可塑性和认知记忆的影响。(2)分析孕期不同纤维饮食对肠道微生物菌群组成的影响。方法:(1)根
在工程应用中,轻量化和集成化一直是新能源电池存储设备系统发展的目标,而结构储能一体化设计被认为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有效途径。与锂离子电池相比,锌离子电池,尤其是水系锌锰电池,因其理论容量高、材料成本低、环境适应性强、毒性小、安全性高及易组装等优点,在未来结构储能领域中具有非常大应用前景。然而如何通过电极结构优化设计实现高强高性能锌锰结构电池组装是目前面临的一个重要挑战。本论文主要针对MnO2本征导电性
目的:以中国1992-2017年IHD的死亡率数据为例,论证APC模型四种经典的参数估计方法的估计原理、估计结果以及模型统计性能之间的差异,为今后国内APC模型研究提供方法学参考;对我国居民IHD发病和死亡趋势进行描述及模型研究,探讨IHD发病率和死亡率发生变化的可能原因及各种影响因素,为今后我国IHD的防控工作提供参考。方法:(1)运用对比研究的方法,对APC模型的可估计函数法、内源估计法、约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