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和目的:缺血性脑卒中主要是指脑血流供应障碍从而导致脑组织坏死的一类疾病,其病因广泛复杂,其病变不仅导致各种神经功能缺损,也给个人,家庭和社会带来了巨大的负担。因此,早期诊断,采取适当的预防措施,最佳的治疗方案和对预后的评估是非常重要的。近年来对胱抑素C的研究中发现,胱抑素C是一种半胱氨酸蛋白酶抑制剂,在正常生理条件下,人体内血管壁正常生理功能的稳定与胱抑素C密切相关,其机制主要是胱抑素C的表达和组织蛋白酶的分泌保持着动态平衡,当二者之间水平表达不平衡则加速促进了血管动脉硬化的形成。本文观察了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血浆胱抑素C(Cystatin C)水平的变化及影响其变化的因素,旨在探讨胱抑素C在缺血性卒中的发生机制中的作用。方法:以2013年1月至2014年12月在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急性缺血性卒中发病在48小时内的患者为研究对象(病例组),并进一步行TOAST卒中分型,以同期住院的无急性新发缺血性卒中但有眩晕症状的患者作为对照组。所有研究对象均于入院次日晨采血行血浆胱抑素C及其它各项常规生化检查,并行颈动脉超声评价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及斑块,收集患者的年龄、性别、吸烟、饮酒、高血压病等基本临床资料和相关危险因素。比较病例组与对照组、病例组不同亚型间血浆胱抑素C水平的差异以及血浆胱抑素C与缺血性卒中可能危险因素之间的关系。实验数据采用SPSS17.0软件分析。应用t检验、?2检验、Pearson相关检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等统计学方法分析相关实验数据。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急性缺血性卒中组血浆胱抑素C水平高于对照组(1.33±0.89)VS(1.08±0.25)m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将病例组患者按照TOAST标准进行分型,其中LAA患者与非LAA患者血浆胱抑素C水平比较发现,LAA患者升高明显(1.53±1.19)VS(1.13±0.34)m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对病例组76例患者及对照组全部患者行颈动脉彩超检查,其中有斑块患者胱抑素C水平高于无斑块患者(1.26±0.77)VS(1.01±0.25)m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所有研究对象中,高胱抑素C患者的年龄及高血压病构成比高于胱抑素C正常的患者,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性别、吸烟史、糖尿病构成比及血脂异常构成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血浆胱抑素C水平和血尿酸呈正相关(r=0.305,P<0.01),和纤维蛋白原呈正相关(r=0.158,p<0.05),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血脂、血糖均无相关性(均P>0.05)。6.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除性别、高血压外,血浆胱抑素C与缺血性卒中发生的风险相关,OR=4.214(95%CI 1.043~17.028,p=0.043)。结论:1.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血浆胱抑素C水平升高,并与缺血性卒中的亚型有关,LAA患者升高最明显。2.有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患者及年龄增加、高血压患者血浆胱抑素C水平升高。3.血浆胱抑素C水平和血尿酸、纤维蛋白原呈正相关性,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血脂、血糖均无相关性。4.除性别、高血压外,血浆胱抑素C水平升高可能是缺血性卒中的危险因素之一而促进急性缺血性卒中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