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际法原则下口译员怯场心理及信息处理模式研究

来源 :广西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3625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口译是一种通过口头表达形式,将信息准确而又快速地由一种语言转换成另一种语言,进而达到传递与交流信息之目的的交际行为。口译的工作环境、工作方法、工作时间与笔译不同,其现场性和时限性决定了它是一种更为直接的交际行为。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加强,中国与世界的交流日益频繁。在这一大的背景之下,外语口译的重要性日益突出,而如何系统科学地培养译员的交际语言能力就成为当今研究的热点。巴克曼(Bachman,1990)认为语言交际能力由三部分组成,即:语言能力、心理生理机制和策略能力。在这三个组成部分中,语言能力由一组具体的语言知识所组成。心理生理机制指使用语言交际时作为物质现象(如声音、光等)所牵涉的神经的和心理的过程。策略能力则指在具体的语言交际时,运用各种语言知识的心理能力。因此,策略能力是语言能力通向现实世界的桥梁,是将语言知识运用于交际目的的手段。   基于以上论述,由于语言能力的研究已经相对成熟,所以本文在交际语言能力心理生理机制和策略能力这两个理论框架下对以下两个部分进行探讨:第一,分析译员怯场心理的原因、症状及其对策。这一部分对译员怯场心理进行了具体的分类,并对其相应的生理症状及应对策略进行了详细的阐述。第二,对译员的输入信息处理模式进行讨论。这一部分主要分析当译员接收到输入信息时,如何根据所给信息里的逻辑主线找出恰当的处理模式安排信息要点:如根据时间模式安排要点;根据空间模式安排要点;根据因果关系安排要点;根据主题安排要点等。因为口头内容稍纵即逝,因此清晰的过渡在口译时比笔译时的效果更加明显。在口译中,用过渡句、短语和字词充当要点之间的桥梁。因此,译员要善于恰当选择过渡性的表达才能获得高质量的口译效果。基于此,本文对译员可使用的语篇策略也进行了讨论。   本论文对口译中恐惧心理及信息处理模式进行了初步探索,以期对提高口译实际教学效果和口译实践效果有所裨益。
其他文献
近年来,英国广播公司科学自然纪录片成为许多人获取知识的来源,究其原因可归结为人文精神和与观众成功的沟通。   系统功能语言学的人际元功能在保证与观众的顺利互动中起着
英语使役动词是指一类表达因果关系的动词,具有致使意义。狭义上讲,使役动词亦即使役助动词,包括make,let,have和get。对英语使役动词的研究,有利于加深对使役概念的了解,指导语言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