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航班延误问题的法律分析

来源 :北京工商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q353525121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航班延误是国际航空运输业常见的现象,也是一直困扰航空承运人和旅客的世界性难题。航班延误不但会给旅客带来诸多不便,增加其旅行成本、甚至错失商机,也会影响航空承运人的服务质量,损害其商业信誉、公众形象和经济效益。  因航班延误而引起的纠纷在我国也时有发生。我国现行《民用航空法》及相关法律法规对于如何界定航班延误、承运人承担延误责任的原因及方式、航班延误赔偿限额等问题要么没有规定,要么规定的过于笼统、原则、不统一,因而缺乏可操作性。为了维护旅客合法权益,减少航班延误,2004年6月,民航总局颁布了《航班延误经济补偿指导意见》。但是,该《指导意见》只是关于航班延误经济补偿的行业政策性文件,没有法律约束力,加之现实中当事人对航班延误的法律性质及法律责任常常没有准确的理解,承运人不积极主动履行其应尽的义务,旅客又不能提出正当合法的诉讼请求,从而导致纠纷不断。解决此种纠纷的关键在于理清航班延误的法律性质和法律责任。  本文从航班延误的基础问题入手,分析相关国际公约、国际航空民间组织、国际航空运输协会的相关文献,以及各国司法判例中的相关规定、立法精神与实践操作,探讨了航班延误的定义、合理延误与不合理延误的区分标准以及航班延误的法律责任分析。同时,借鉴参考国外有关航班延误的相关规定和航空公司的处理办法,结合我国航班延误的现状和特点,提出笔者对处理我国航班延误问题的几点建议:要完善我国有关航班延误的相关法律法规,统一航班延误的判断标准,界定合理延误与不合理延误以及完善承运人延误责任限额的规定;要进一步加强民航主管部门的监督管理作用,积极出台和执行处理航班延误的相关政策;同时也要加大舆论宣传,加强行业自律,发挥中国航空运输协会的作用。以期在明确法律责任的同时,对实践中落实责任,妥善解决纠纷有所裨益,并保护航空运输中相关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其他文献
一部法律制定出来之后,其终极目标的实现仍是要靠法律的施行,没有法律的具体实施,法律形同虚设,其目的难以实现。如让法律得以全面实施,自然需要有具体的实施主体,特别是法律
反避税研究这一命题是近年来税法领域的重要课题,在国内和国际上都引起了学者和各国政府的高度重视,经济全球化的浪潮,避税交易的盛行,关联企业作为避税的重要主体,滥用企业间的各
在我国现代化和法制化的进程中,一方面,我国的法律制度及法治理念很大程度上是在对西方法律移植的基础上构建起来的,因此立法及法律制度与民间社会生活之间始终存在距离和脱节;
近些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全球化,商业贿赂早已突破单一国家的范围,在全世界蔓延,并逐步发展成为跨国商业贿赂。跨国公司作为跨国商业贿赂的重要主体,具有外部性的优势,使得单一国家
党的十七大报告上提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把“人人享有基本医药卫生服务”作为步入社会主义小康社会的目标。说明党中央和政府对人民群众医药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