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类进化与发展的漫长过程是在地球引力场下进行的,人体的结构与生理功能已高度适应地球表面的重力条件。在长期进化过程中,人体心血管系统在结构和功能上已形成了一些特殊的抗重力机制:如为了防止血液在心脏以下部位蓄积,心脏具有强而有力的收缩功能,血管系统具有适宜的弹性,大静脉内壁有静脉瓣结构;又如,在调节功能上,由动脉压力感受器引起的压力反射通过反馈机制实现的快速调节,能在人体位改变时有效地保证脑部的血液供应。 然而,与其它动物相比,由于人类在日常生活中取直立体位,具有一定弹性的大血管沿身体纵轴排列,且心脏以下部位血管中血液量所占比例较大,故对重力作用的变化尤为敏感。当代航空航天技术的发展带来许多新的重力生理学问题:航天轨道航行和星际航行时,航天员处于失重状态;而操纵高性能战斗机的飞行员在空战和飞行训练中则可能受到9倍于地球重力的惯性力作用,承受极大的过载(超重)影响。因此,研究不同重力条件对心血管系统功能的影响、作用机理及对抗或防护措施是当代航空航天生理学与医学的重要目标之一。 由于方法学上的限制,以往有关工作大多以考察人对不同重力应激的心血管反应及代偿功能为主,很少直接联系心血管自主神经活动水平及其均衡性的变化。近年报道的肌肉交感神经活动(MSNA)记录只能反映肢体血管交感神经传出活动的变化,由于交感神经系统存在机能分化现象,故并不能反映心脏交感活动水平的变化。在人体或实验动物,直接记录心脏迷走传出活动更为困难。 心率变异性(HRV)谱与血压变异性(BPV)谱分析是近年发展起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