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农村居民收入问题一直是近年来农业和农村工作乃至整个国民经济的工作重点,也一直是政治和经济领域的热门话题。中共十八大报告也首次提出了农村居民收入要在2020年实现翻一番的目标。我国农村地区的多数劳动力目前仍以务农为主,随着经济的发展,工业化程度的提高,劳动力一定程度上向非农产业转移,居民收入构成因此也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化。同时,由于我国地域广阔,长期以来东中西部地区在经济基础、地理环境、气候因素等方面形成了较大的区域性差异,由此也造成了三大区域之间农村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导致了区域间农村居民收入的较明显的差别。本文基于以上认识针对东中西部地区的地区差异,结合各个地区特殊的人文、社会、经济环境,试图从居民收入结构优化的角度探索出农村居民收入增加的新路径。文中通过分析我国农村居民收入的构成的变化,研究居民收入主要来源;同时引用相关数据分析居民收入构成的各个因素对居民总收入的影响,从而确定在实现我国十八大目标的过程中需要着重发展和改善的因素,在理论上为我国实现十八大提出的伟大目标提出铺垫性建议和现实性改善方案。本文主要研究工作是根据收集到的数据进行数据整合,运用图表比较法对数据进行实证分析,从而得出更有说服力的结果,以达到本论文研究的主要目的。本文通过研究农村居民收入构成因素的变化,分析不同时间影响农村居民收入构成的主要因素,丰富了我国农村居民收入研究的案例,拓宽了研究的领域和方式。同时,通过同一区域在时间维度的纵向比较和不同区域间相同时间点的差异性分析,总结和归纳我国农村居民收入呈现出结构性差异的主要原因以及影响因素,为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提供了良好的理论依据。针对采集到的2002年到2011年我国东中西部各个省市自治区农村居民收入的构成数据,本文进行了纵向横向双维度的分析与比较,运用图表分解和综合比较的方法,不仅直观地展现出东中西部地区在收入构成上的差异性,而且从结构优化角度分析了我国东、中、西部地区结构差别的主要原因。与此同时,在东、中、西大视角切入点下,按照经济地理分区,如华北区、华南区、西北区等小区域进行纵向和横向比较。更加深入具体地探究了不同区域之间农村居民收入的差异性以及差异产生的现实原因和解决方案。总体来说,本文通过对我国东、中、西部地区农村居民收入的构成及其影响因素的分析,明确了造成我国东中西部地区发展不平衡以及内部存在差异的原因,并且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可行性的措施和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