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是一切资源的物质基础。一些贫水国家和地区通过跨流域或跨区域调水来解决人们缺水的问题,但如何处理与调水工程相关的利益关系始终是一个难解的课题。以会宁为代表的陇中黄土丘陵沟壑区,人均水资源仅130m3,不足全国人均水平的6%,极度缺水导致区域可持续发展面临严峻的挑战。洮河位于黄河上游,是一条年均径流量为49.2亿m3、约占黄河干流兰州以上天然来水量17%的重要支流。引洮工程是洮河干流最大的调水工程,一期工程2006年开工建设,计划2012年年底建成。工程以九甸峡水利枢纽为龙头,通过枢纽抬高水位后自流引水至陇中黄土丘陵干旱区的安定区、陇西县、渭源县、临洮县、榆中县和会宁等6个国家扶贫重点县,旨在解决130多万人生活、区内工业、种植业、养殖业及生态用水。本文以引洮工程为例,从可能引发的公共性问题中抽离出最主要的利益关系,探讨利益平衡机制的主要方面、数量依据和保障条件等基础问题。重点研究水权配置、水源区利益补偿、水资源供应链利益共享和排污权配置4个关键命题。论文对有关人性作了假定,在界定了公共性、治理机制和利益相关者3个基本概念之后,系统综述了公共性成长理论和治理理论。在公共性成长理论和治理理论的指导下,对调水工程引发的相关者利益关系,运用治理观讨论基于利益平衡的机制设计基础是本文的出发点。具体命题的设计遵循始于取水、终于污水的自然过程。通过详解案例的方法,论文主要包括6部分内容:第一部分:系统剖析了水资源的自然属性、经济属性和社会属性,归纳出引洮工程水资源系统的6大特性。水资源属性是分析利益平衡关系的基础。第二部分:水权解释。提出水权应包括配置权、使用权、经营权和处置权4项权能,指出水权分类标志交叉使用造成了水权内涵的混乱,并提出世界各国水权呈现集中的趋势,归纳了引洮工程水权的诸多特性。据此,认为引洮工程水权配置应坚持“公平为先,兼顾效率与持续”的总原则,具体采用定额指标法、AHP法和熵值法向受水区配置了水权量。由于引洮工程具有突出的公益性,应选择AHP法下的配置方案作为实施方案。第三部分:对水源区的生态补偿。国内关于生态补偿的研究成果较多,但跨流域或跨区域调水工程引起的生态补偿研究尚不多见。本文辨析了区域利益补偿关系,评价了有关补偿计量方法,决定采用费用累加法和机会成本法相结合的方法计算补偿金额。用两种方法计算的补偿量极其接近,但补偿的结构比例有所不同。相比之下,采用基于回归分析的机会成本法计算的结果较理想。第四部分:纵向的水资源供应链利益平衡。基于用水者承受力的水价体系联动调整分析是本文的一个特色,九甸峡水电站、引洮供水公司、水厂、农民用水者协会及各类用水户,构成了特色鲜明的准三级水资源供应链。本文选择“完全成本+用户承受力+政府补贴”定价模式。在大量实地调查的基础上,计算了农业灌溉、养殖、工业、农村居民生活和城镇居民生活用水的可承受水价范围:在对受水区典型水厂、张掖典型灌区农民用水者协会调查的基础上,推算了配水环节理论水价;根据引洮一期工程投资数据计算了引洮供水公司各用途成本水价和利润加成水价。第五部分:排污权解释。提出广义和狭义的排污权概念,剖析了引洮工程排污权的特点。分析认为引洮工程排污权初始配置应确立“持续优先,兼顾效率与公平”的原则并选择综合指标配置模式,采用AHP法和熵值法对黄河甘肃境内环境容量COD和氨氮在相关县域配置的基础上,考虑调水增量带来的污染物数量,受水区污水治理面临的任务相当艰巨。第六部分:相关者利益平衡的保障条件。这部分内容的研究工作是在利益平衡关系分析及其定量研究的基础上进行的,同样沿着水源至末端用水者的路径展开。这些条件自然融合了政府、市场、企业和社会在平衡利益时的具体作为,与本文4个主要命题前后呼应。内容包括洮河水资源、水源区补偿、有关资源的市场交易、涉水企业投资效率、水资源供应链管理、农业和工业用水效率7个方面的对策和设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