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玉米在我国农业生产和国民经济中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我国的重要粮食作物,东北地区广泛种植。近几年气候条件的多变性和玉米新品种的推广,是瘤黑粉病日益频繁发生的主要原因,玉米的产量和品质受到了极大的威胁。玉蜀黍黑粉菌[Ustilago maydis(DC.)Corda]是引起玉米瘤黑粉病的主要原因。本文利用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对玉蜀黍黑粉菌的交配型和遗传多样性进行了鉴定和分析,并对辽宁省部分玉米主栽品种对瘤黑粉病的抗性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如下:1.玉蜀黍黑粉菌的交配型鉴别对11个省份采集的82份玉米瘤黑粉菌株进行交配型鉴定,玉米黑粉菌交配型类型主要有三种:mfa1、mfa2以及mfa1和mfa2两种交配型同时存在,82株菌株中,32株交配型为mfa1,占鉴定株数的39.02%;21株为mfa2,占鉴定株数的25.61%;其中29株交配型为mfa1、mfa2,占总数的35.37%。2.玉蜀黍黑粉菌冬孢子生物学特性研究玉米瘤黑粉菌冬孢子萌发适宜温度范围20℃~30℃,25℃时冬孢子萌发率最高;不同C、N源的影响为葡萄糖等单糖、麦芽糖等双糖和酵母粉等有机氮促进其萌发,而多糖和无机氮促进效果不明显;适合冬孢子萌发的p H条件为3.0~8.0,当p H=8.0时冬孢子萌发情况最好。3.玉蜀黍黑粉菌遗传多样性分析通过ISSR分子标记技术对分离得到的82株玉蜀黍黑粉菌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显示,通过筛选出的8条引物扩增出清晰条带61条,特异性条带55条,多态性位点所占比例为90.2%。供试菌株在遗传相似系数为0.90时被全部分开,说明各玉蜀黍黑粉菌的种内遗传显著。聚类分析结果显示,玉蜀黍黑粉菌ISSR类群的划分与其来源地无密切关系,来自同一地区的玉蜀黍黑粉菌不能被完全划分到同一类群,说明同一来源地的玉蜀黍黑粉菌间存在遗传差异性。4.辽宁省玉米品种对瘤黑粉病抗性分析采用注射法于2018年对辽宁省部分玉米主栽品种进行瘤黑粉病抗性苗期接种鉴定,结果表明,高抗、抗、中抗、感病的比例为7%、23%、50%、20%、,数据显示供试的玉米品种中,总体表现抗性较低,对瘤黑粉病表现高抗的品种仅有7个,表现抗性的比例较少,而有50%的品种对瘤黑粉病表现中抗,四分之一的品种对瘤黑粉病表现感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