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二战结束后到 20 世纪 70 年代,中日两国外交关系基本处于“冰封”状态。中日关系中这种局面的形成,“吉田书简”起着重要影响。“吉田书简”从酝酿到出笼,交织着错综复杂的国际矛盾。而今,这一重要历史事件成为史学界研究的热点,也存在着很大的意见分歧。关于“吉田书简”在当今史学界争论的焦点,主要是围绕该书简究竟是美国“外压产物”,还是吉田内阁的“自由选择”。 在东亚冷战形势下,美国改变了对日政策,由战后初期对日军事管制、政治改革和经济改造向扶植重建方向发展。在旧金山媾和中有关日本选择哪一方中国代表作为媾和对象,美英之间存在着意见分歧。美国坚持主张日本选择台湾的国民党政权,英国主张日本选择中华人民共和国。面对来自美英不同的压力,吉田内阁为了使日本早日实现媾和和战后重建,最终以“吉田书简”的形式把“台湾政权”作为媾和对象。日本政府在对华政策上的这一重要决定,对战后初期中日关系的发展产生深刻影响。 那么,“吉田书简”究竟是美国压力的产物,还是日本自己的选择呢?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国际形势的变化,又将如何对这一重要历史事件进行重新认识呢?笔者认为,“吉田书简”并非是完全屈从于美国“外压”的产物,而是面对美国的压力,吉田内阁权衡当时国内外环境做出的选择,这种选择也是一种对华政策留有“余地”的选择。另外,对“吉田书简”进行研究时,既要充分考虑当时国际环境的影响,也不能忽视“吉田书简”与战后初期日本自身对华政策的构想。 所以,将“吉田书简”放到战后初期日本对华政策中去研究,进一步探讨“吉田书简”在对华政策上的余味,是本文重点之所在。只有这样,才可以走出绕理论的圈子,实现真正的研究目的,也能更好地认识“吉田书简”对战后初期日本对华政策的规制作用,从而更全面地探讨战后初期日本对华政策的实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