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空间科学技术的发展,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Interferometric Synthetic Aperture Radar,InSAR)得到了发展和应用。特别是近年来进一步发展起来的差分雷达干涉测量(Differential Interferometic SAR,D-InSAR)对于地面形变的变化非常敏感,具有高精度的地面形变测量能力(毫米级)与高空间分辨率(20米)探测能力,已经越来越广泛的应用于地表形变监测。然而,在实际应用研究中,D-InSAR技术受到诸如去相关,噪声,自身成像几何限制等因素的影响,最终获取的形变量精度与理论值相去甚远。因此,如何提高干涉雷达数据质量,使得这项技术更好的应用到实际工作中是值得深入研究的热点和前沿技术问题,具有明显的现实意义和使用价值。本文研究和分析了前置噪声和后置噪声的各种滤波算法,并且进行了相应的实验和对比分析,得出结论为在低相干区情况下,用基于傅立叶变换的方位向滤波和自适应的距离向滤波进行前置滤波处理是比较好的选择,有利于提高干涉图的相干性。然后重点介绍了相位解缠技术的原理和现状,探讨了目前已有的路径跟踪法、最小范数法以及网络流算法,在理论上讨论了各种相位解缠方法的优缺点,并通过对低相干区的ENVISAT数据和相干性较好ERS数据进行对比实验,得出结论为对于相干性好的数据,大部分解缠方法都能够取得较好的效果;但是对低相干区,网络流算法中的统计耗费算法效果比较好,其他方法都存在精度不够或者解缠结果不准确的问题。最后对本次研究工作的内容和重要的结论进行了总结,并指出了本文研究工作的一些不足之处。将D-InSAR技术应用到了地表形变监测中,得到了天津地区的地表形变结果,并且利用“基于统计费用的网络流方法”对生成的差分干涉图进行了解缠,得到了初步成果。干涉雷达地表形变监测是SAR领域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相信本文的研究工作对D-InSAR的研究具有一定参考和应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