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社区凝聚力影响因素研究——基于黑龙江玉村的个案

来源 :哈尔滨工程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k238bdi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凝聚力是维系国家统一和社会团结的重要纽带,是实现社会和谐的核心要素。凝聚力越强,人们的团结合作精神越强,整个社会的和谐程度越高。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或是民族若想要在激烈的发展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能够将其全体社会成员凝聚成为推动社会全面进步的一股合力。我国农村社区众多,农村社区凝聚力的强弱,不仅关系到“三农”问题能否有效解决,更是民族、国家和社会主义事业未来能否顺利发展的关键。本研究希望通过对农村社区凝聚诸影响因素的分析研究促进农村社区的整体凝聚,促进农村社区可持续发展。  本研究第一部分主要是农村社区凝聚问题的提出、国内外相关文献的梳理和研究的理论基础。绪论部分主要是介绍了本研究的选题背景、研究内容与目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研究方法论和创新之处。梳理中国古代和近现代凝聚农村社区的思想、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经典理论家关于凝聚农村社区的论述以及当代学者对于农村社区凝聚的研究。对于近现代西方和当代西方凝聚农村社区的研究进行了分析,尤其是对马克思主义学者关于“村社”和凝聚农村社区的理论及相关文献做了系统评述。从思想政治教育和社会学视角综述了社区理论、凝聚理论、农村社区凝聚力问题。文献的梳理显示以往的研究判断性研究居多,实证性研究较缺乏;宏观概括性为主,缺乏量化研究和微观分析;现有的主导意识形态部分实现了对农村社区精英的凝聚,但对农村社区大众的凝聚却日益衰弱。研究的设计与理论基础部分主要考察了田野地点的历史发展脉络和现状。界定了凝聚力、农村社区凝聚力等相关概念。界定了本研究的四个研究假设,分别是现有主导意识形态对于农村社区认知、认同、信任、选举和合作的影响;时空观的差异对农村社区凝聚力的强弱影响;统治类型嬗变对于农村社区凝聚力的影响;农村社区精英与大众凝聚力的影响因素是否存在差异。本主要研究围绕以上四个研究假设展开分析。  本研究的主体部分分析了农村社区凝聚力的嬗变和影响因素。分析了从“魅力型统治”转向“法理型统治”过程中农村社区凝聚力的嬗变。解析了“魅力型统治”下的农村社区凝聚力,深入剖析我国的“法理型统治”以及“法理型统治”下农村社区的凝聚状况,例如凝聚农村社区成员的信任、信仰等影响因素正在发生巨大变化。根据农村社区运行过程中的凝聚力影响因素,分析田野地点——玉村的认知、认同、信任、信仰、合作以及选举等凝聚力影响因素。对上述因素的混合方法论分析显示,当前玉村的凝聚力与玉村社区形成初期、解放后的合作化时期相比已经极大的弱化。  第三部分分析了实现农村社区可持续凝聚的路径。通过实证检验主导意识形态命题下的玉村精英与农村大众凝聚状况,进而构建凝聚玉村社区精英与大众两大系统的的因子分析和回归分析模型。对凝聚农村社区大众和精英的影响因素做了相应的分析和检验。研究发现,玉村社区的凝聚力正在弱化,无论大众还是精英在玉村社区利益关系分化的背景下都急需再次实现社区凝聚。探讨了实现农村社区凝聚的路径,包括加强农村社区成员对主导意识形态的认同;改进农村社区凝聚对象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尤其要重视新媒体的凝聚作用;扩大农村社区成员的政治参与度和多元的利益表达机制;农村社区精英与农村社区大众各自观念系统的重塑;推进经济社会建设进而实现农村社区可持续凝聚等路径对策。上述路径的执行和推广将有利于实现农村社区的再次凝聚,从而实现农村社区和谐及可持续发展。  农村社区的凝聚关系到全社会的和谐与稳定,通过总结当前农村社区凝聚存在的问题及破解途径,回应前面各部分论述各个研究假设,同时对未来农村社区凝聚的延伸研究和工作做出了展望。
其他文献
由于海上特有风险的存在,海商法中存在着许多特有的制度,海难救助特别补偿制度便是其中之一。传统海难救助中一直遵循的《1910年国际救助公约》确立的“无效果,无报酬”原则
迁徙自由权是现代社会公民应该享有的一项基本人权,是对公民追求幸福生活,实现自身价值的确认与保障。世界大多数国家宪法以及国际性人权文件都明确规定了此项权利。然而,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