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人工全髋关节翻修术(Revision of total hip arthroplasty,RTHA)它是指初次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因各种原因出现假体感染、假体骨折、假体松动、下沉、反复磨损等改变,从而导致髋关节功能障碍,需再次行关节置换手术。近20年来,伴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人民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新技术、新材料的研发不断突破与创新,从而对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的需求也不断增加,随之而来的是RTHA手术量成倍的增多,翻修术的重要性也与日俱增。RTHA手术由于解剖层次紊乱(如坐骨神经与瘢痕组织的粘连),原假体取出困难,髋臼与股骨骨质缺损,都增加了手术难度和手术技巧这是我们骨科医师所要面临的问题。本研究的目的是以通过回顾性分析我院骨科近5年来所行人工全髋关节翻修术,并探讨、分析翻修的原因、翻修假体临床应用、近期效果及相关翻修技术,从而进一步提高翻修术的成功率和效能。方法:回顾性分析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骨科自2010年1月至2015年12月行人工全髋关节翻修术患者资料共85例,其中男性35例,女性50例,年龄29-86岁,平均61.82岁,右髋38例,左髋47例。初次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的原因:1例风湿性关节炎,2例股骨近端骨巨细胞瘤,1例强直性脊柱炎伴左髋关节强直,2例创伤性骨关节炎,32例股骨颈骨折,44例股骨头无菌性坏死,1例髋关节结核,2例髋臼发育不良。初次人工全髋关节置换的假体:46例为生物型全髋关节,18例骨水泥型全髋,21例混合型全髋关节。初次行人工全髋关节后至行翻修的时间:1年内19例,1-3年10例,3-5年11例,5年以上45例。全髋关节翻修原因:52例为无菌性松动,8例假体周围感染,1例假体断裂(内衬碎裂),1例假体头碎裂,13例假体习惯性脱位,10例假体周围骨折。髋臼侧翻修:23例患者翻修时采用生物型TOP髋臼杯(异体颗粒骨打压植骨)加高铰链聚乙烯内衬,50例钛网加强环(髋臼骨缺损处采用异体股骨头打压植骨)加用骨水泥固定,11例生物型大号髋臼杯。股骨侧翻修:骨水泥柄33例,非骨水泥柄50例(Link MP型假体35例,10例生物型微孔广泛涂层远端固定锥形柄假体,5例生物型微孔近段涂层)。1例高铰链聚乙烯内衬碎裂患者,术中查看假体柄未见松动迹象,原生物型髋臼杯明显松动,髋臼骨质缺损属于Paprosky IIA型,给予颗粒骨打压植骨更换大号生物型髋臼杯。1例原人工股骨头碎裂患者,术中未见假体柄及髋臼杯松动迹象,未见感染征象,给予单纯更换第四代陶瓷头。通过随访患者采用Harris评分及影像学检查对患者髋关节功能评分,通过SPSS 21.0系统对比术前及末次随访时的Harris评分,评价人工全髋关节翻修术的临床疗效。结果:本组病例全部获得随访,平均随访30.2个月,翻修术后有12例出现患肢肌间静脉血栓,给予治疗剂量抗凝药物治疗4周后,复查双下肢深静脉彩超结果显示血栓再通。1例患者翻修后1个月出现假体后脱位,行闭合复位失败,采取切开复位+内收肌松解术,术后给予患者钉子鞋加用支具固定3个月,末次随访,患者可扶单拐行走。其余病例中患者伤口愈合良好,假体位置及假体与周围的骨组织匹配良好,无假体周围骨折、松动、移位、下沉、骨溶解、断裂等并发症,并且髋关节功能活动获得了极大改善。末次随访后,所有患者的Harris评分结果显示:翻修前平均30.07(10-53.29)分,行翻修术后平均90.32(78-96)分,均较术前明显提高。优55例,良28例,可2例,差0例,优良率97.6%。翻修前后Harris评分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假体的无菌性松动是翻修最主要原因,其次为假体脱位;髋臼壁骨缺损以及股骨骨量减少是翻修过程中主要难题,术前应对翻修术中可能出现的情况和意外做好充分准备,根据骨缺损情况合理选择假体并且应尽早行人工全髋关节翻修术以便获得良好的临床疗效。人工全髋关节翻修术是有效解决THA失败的首要方法,人工全髋关节翻修术使患者再次获得具有稳定和良好功能的人工关节,从而解除患者疼痛,恢复其功能,改善患者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