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利用文献资料和考古发掘材料、借鉴国内外有关研究成果,运用族属认同理论,大体梳理了周代山东诸国的姓氏、族属来源,探讨了山东诸国的分布特点和规律,并在此基础上对周代“东夷”族群问题及山东诸国的文化特点进行了简要分析。本文第一章中,介绍了商末周初山东地区的文化、古国及族群分布态势。商代末年,山东地区就已经存在了许多方国和族群。这些存在的方国和族群,有些是商王朝东封的方国,有些是直接来自殷都安阳的族氏,有些是东封就国的、地位很高的王族。他们与山东当地土著同时存在,在文化上表现出二元对立、互不相容的格局。第二章重点梳理周代山东诸国的姓氏、族属、来源与地域分布特点、规律。这一章依据族属认同理论,以不同的族群为出发点,梳理了近四十个山东邦国的姓氏和族属,这些邦国分属于姬姓、姜姓、姒姓、子姓、风姓、嬴姓、妊姓、己姓、曹姓、妘姓、妫姓、女白姓等十多个姓氏。除此之外,还有些不知姓氏和族属的邦国或族群。山东地区这些族属确定的邦国和族群多来自中原、西部及长江流域,而属于山东当地土著的则比较少。有周一代,山东地区成为当时邦国最多、族群种类最多、族属来源最复杂的区域,这些分属于不同族群的邦国成为周代山东文化多元性、多样性和复杂性的根源。第三章主要讨论山东周代诸国族属与东夷族关系、族属与区域文化特点的关系。文献记载着今山东地区存在着一支与中原王朝华夏族群对立的东夷族群,但是从考古资料和族属认同上看,山东诸国多来自华夏族群,东夷族不是一个明确的群体,而是周人在族群区分/认同体系下,出于政治和军事宣传的需要,为使战争合法,强化和丑化异族,而对东方地区不服从他们统治的族群的称呼。生活于山东地区的族群多为来自中原、西方和南方的非山东土著族群。而且,有周一代,就考古学文化而言,山东地区可分为若干小区,存在多个文化类型,在殉葬制度(含殉人、殉狗)、用鼎制度、棺椁制度、爵位制度、墓葬制度、陶器使用、日名使用等方面也表现出与周人不同的特征。这在一定程度上又证明了不同族属来源的国家对文化表现与历史记忆的影响。虽然在政治上山东诸国屈服于周王朝的统治,但是其文化却仍表现出一定的独立性,尤其是当周王室势力衰弱之后,这种文化的异样便表现的更为明显。周代时期,山东地区诸国及其文化远非我们想象的那么简单,本文只是对目前已经比较确定的周代山东诸国从族属方面进行了简单的梳理,并简要探讨了一些文化现象。当然,随着以后考古发现和新视角的应用,必将进一步丰富我们对周代山东诸国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