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跨文化交流的深入,影视文化在文化交流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越来越多的中国影视作品出现在外国的荧幕上。为了减少语言文化障碍使观众更好的理解中国电影,很多译者开始探讨字幕翻译研究。然而,与欧洲相比我国在这一领域还相对滞后。论述翻译的著作虽多,但大多数只是在个别章节涉及到了电影字幕翻译,探讨的文章虽偶尔见于一些学术刊物,但它们的研究成果远不足以为电影字幕翻译建立起一套较为完整的翻译理论体系。因此,电影字幕翻译实践仍然缺乏有效的指导和监督。本文尝试使用功能翻译理论对电影字幕翻译进行研究,以期对提高字幕翻译质量有所借鉴。论文首先分析了电影字幕翻译的具体限制和要求,随后提出了运用功能翻译理论指导电影字幕翻译的可能性。根据功能翻译理论的核心-目的论,字幕翻译首先受到翻译目的的制约,是一种有目的的行为。翻译目的作为首要原则在翻译过程中起着主导作用,在翻译行为开始之前译者应该确定翻译目的。字幕翻译的目的是在时间和空间制约之下,根据导演及剧作者的意图向处在特定文化背景中的观众有效地传达相关的信息。从翻译行为理论的角度看,字幕翻译是多方参与的一种翻译活动,包括发起人、委托人、原文作者、译者、译文使用者和译文接受者。在字幕翻译过程中电影导演扮演着委托人的角色,他的意图在翻译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决定了电影字幕的翻译策略。基于赖斯的文本类型理论,字幕翻译是一个文本分析处理的过程。译者必须分析原文本与目标文本的不同以及文本的类型。根据不同的功能,文本分为信息型文本,表达型文本和诱导型文本。然而,很少有文本只是单纯一种功能,大部分文本都是以一种功能为主而其他二者兼而有之。因此,作为一种影视文本,字幕是信息型文本,表达型文本和诱导型文本的结合体,不同的文本需要不同的翻译策略。最后,文章运用功能翻译理论对霍建起的《那山那人那狗》的电影字幕翻译进行具体研究和分析。霍建起想拍一些有关于普通老百姓生活的电影,同时希望打开国际市场让目的语观众接受他的电影并欣赏到电影中的中国式生活。这就是导演的意图—翻译目的。根据这一目的,译者采用了直译、意译、归化、浓缩、合并、省略、改暗示为明示等策略保证翻译目的的实现,同时保证字幕的易读性和连贯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