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进批判性思维发展的混合式学习活动设计研究

来源 :西北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tinxt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我国教育基础设施建设的不断完善,教育信息化程度的不断深入,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已成为教育领域发展的必然趋势,融合了线上和线下学习优势的混合式学习成为当下主要的学习方式。同时,批判性思维的培养愈来愈受到教育者的关注和重视。一般认为,批判性思维的培养不是单独进行的,而是需要在教学或学习过程中完成。在混合式学习成为重要学习方式的背景下,如何在混合式学习活动中进行批判性思维的培养就显得尤为重要。因此,本文将围绕“如何设计促进批判性思维发展的混合式学习活动”这一问题展开研究,旨在通过本文的研究构建出促进批判性思维发展的混合式学习活动模型。以期为后续相关研究者提供些许参考。本研究采用基于设计的研究范式,运用内容分析、调查研究等方法,在分析批判性思维和混合式学习相关文献的基础上,以批判性思维发展的两条主要路径为理论依据,运用混合式学习活动设计的原则与策略对促进批判性思维发展的混合式学习活动模型进行了理论构建,在此基础上选取西北师范大学教育技术学专业2019级学硕班研究生为研究对象,依托教育技术学专业课程“现代教育技术原理”开展三轮迭代研究,在课程实施的过程中使用内容分析法,选用批判性思维在线话语分析模型对学习者的在线话语文本进行编码分析,通过数据及课堂反馈对模型进行了两次修订。此外,还在课程实施的前后使用调查研究法,借助《加利福尼亚批判性思维能力测验量表》对学习者的批判性思维能力进行测量,验证了促进批判性思维发展的混合式学习活动模型及活动的有效性。本研究通过三个阶段的活动实施,主要得出以下结论:首先,本研究构建了促进批判性思维发展的混合式学习活动模型,模型中的混合式学习活动主要由线上自主学习、线上讨论学习、线下辩论学习、线上反思总结四个阶段组成,学习者在混合式学习活动中具体的学习任务则是围绕着依据批判性思维发展过程设计的分析情景,选择立场;补充论据,推理论证,初步交流;相互评估,开展辩论,自我校准;反思与总结这一主线展开。此外,模型还强调问题生成工具、角色与分工、提供资源工具等学习支架对于混合式学习活动中批判性思维发展的促进作用。其次,在本研究的模型迭代过程中,笔者发现以下几种策略与方法可以较为有效地促进学习者批判性思维的发展:(1)在学习活动设计时既关注清晰准确的批判性思维发展过程对学生的引导与促进作用,又关注基于批判性思维衡量标准而生成的针对性问题对学习者思维发展的推动作用;(2)以促进批判性思维发展为目的,运用混合式学习活动设计原则与策略对教学活动要素进行重组;(3)引导学习者进行课前线上发散讨论,以及基于课前讨论关键问题在课中展开收束性的辩论;(4)加强线上学习环节教师的监控与反馈;(5)设计有争议且与学习者关系密切的情景及论题。
其他文献
目的:分析长春市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NAFLD)的患病情况及临床特征,筛选出长春市NAFLD患病的影响因素及其独立危险因素,加强临床医生对于NAFLD的认识,以期做到早诊断、早治疗,延缓及减少NAFLD的进一步发展及相关并发症的发生。方法:根据NAFLD诊断标准,基于肝脏弹性瞬时成像技术,利用FibroTouch筛查2015年8月-
为了培养具备分析与对抗计算机病毒能力的应用型信息安全人才,研究信息安全专业计算机病毒课程的教学模式,重点从教学环节、教学过程与教学方法的设计等角度进行探索,以达到提高
本文作者认为在即将到来的智能世界里,到处都是传感器,比如嵌入到地面和墙上,以及在用户的可穿戴设备里,让世界充满了隐形的按钮。当用户改变自身状态或者进入某一特定位置便
唐末五代时期,刘仁恭家族成员北上仕辽。辽金易代后,其后裔又转而仕金。本文依据出土墓志并结合传世文献,对跨越辽金两朝刘仁恭家族成员世系、仕宦、联姻等方面进行探究,并进一步分析刘仁恭家族后裔与辽金政权的互动关系。刘仁恭子刘守奇于辽太祖元年(907)降辽,为其后世子孙仕辽、金奠定基础。通过现有出土墓志并结合相关文献记载,在前辈学者研究的基础上,将其家族成员主要分为刘承揲、刘承□、刘承嗣三系,对其后世子孙
<正>门诊是患者集中就诊的场所,病人多,病种杂,可预见性差,特别是较大一点的医院,疑难病人、复合多病种病人多,病人突发急病的机率较高,而且部分医院急诊科和门诊有一定距离,
会议
采用共沉淀法在亚微米级二氧化钛表面包覆Sn(Sb)O2,制得二氧化钛导电粉。用XRD、XPS、TG—DSC等测试手段对粉体进行了分析,讨论了不同煅烧温度对导电二氧化钛粉体的表面元素的
《建筑制图》与《建筑CAD》是高职建筑类专业开设的两门重要专业基础课,对培养、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本文对高职院校这两门课程的现状进行了深层次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