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本研究以肿瘤患者为研究对象,观察负压疗法(negative pressure wound therapy NPWT)和湿性疗法(moist wound therapy MWT)治疗难愈性伤口的效果,并进一步探讨负压疗法和湿性疗法联合治疗是否优于单一组治疗,旨在为肿瘤患者难愈性伤口的治疗提供新思路。方法采用便利抽样,选取2014年8月~2016年3月来河南省某三甲医院伤口门诊就诊,以及各科室有难愈性伤口的肿瘤患者,符合纳入标准,并愿意参加本研究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为保持基线的可比性和控制偏倚,所有入选的患者均进行两周伤口床准备,采用抽签的方式将患者随机分为湿性疗法组、负压疗法组和联合组,进入干预阶段,湿性组进行系统的湿性疗法治疗(藻酸盐+水胶体敷料),负压组采用填充敷料为盐水纱布的负压治疗,联合组采用填充敷料为藻酸盐的负压治疗。干预治疗为28d,评价指标主要有干预28d天后患者伤口缩小率、肉芽组织覆盖伤口床面积达75%~100%的时间、疼痛程度、PUSH评分及单位时间内伤口愈合率等。所有数据均运用SPSS21.0进行录入与分析,统计方法主要有描述性分析、方差分析、Kruskal-Wallis秩和检验等。结果本研究共纳入患者78例,三组各26例,在干预过程中流失4例;样本流失率5.13%,完成干预过程的患者共74例,湿性疗法组26例,负压疗法组23例,联合组25例。(1)干预28d各组患者伤口缩小率(%)比较:伤口面积缩小率方面,湿性组、负压组和联合组中位数(四分位间距)分别为34.04(36.66,51.04)%、64.02(58.60,72.26)%和71.30(60.27,73.25)%,统计学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28)011.0),经两两比较,显示负压组与湿性组、联合组与湿性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27)05.0),联合组与负压组无统计学差异(P(29)05.0);在深度缩小率上,湿性组、负压组和联合组分别为(37.57±26.12)%、(40.89±33.50)%和(60.07±27.34)%,统计学分析总体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28)015.0),经两两比较,联合组与湿性组、联合组与负压组相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27)05.0),负压组与湿性组无统计学差异(P(29)05.0);在体积缩小率上,湿性组、负压组和联合组中位数(四分位间距)分别为61.03(55.12,65.93)%、69.78(67.27,78.92)%和87.00(78.10,86.47)%,统计学分析总体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28)005.0),经两两比较,联合组与湿性组相比具有统计学差异(P(27)05.0),负压组与联合组、负压组与湿性组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各组患者肉芽组织达到伤口床面积76%~100%的时间比较:湿性组、负压组和联合组的时间分别为(28.46±9.58)d、(20.96±9.43)d和(17.12±5.86)d,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27)05.0),两两比较结果显示联合组与湿性组、负压组与湿性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27)05.0);联合组与负压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28)362.0)。(3)各组患者干预28d后PUSH计分比较:各组PUSH计分湿性组、负压组、联合组中位数(四分位间距)分别为14(11.12,13.34)、13(8.38,11.45)和12(8.65,11.19),经统计分析各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28)079.0)。(4)各组患者不同时间疼痛程度的计分比较:湿性组、负压组、联合组在不同时间点进行比较,结果显示从第14d开始,三组总体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进行两两比较结果显示,在14d之后,负压组与湿性组相比均有统计学意义(P(27)05.0);联合组与湿性组在14d时无统计学意义,在14d之后两组差异均有统P(27)05.0计学意义;联合组与负压组相比较,在14d、28d时疼痛程度均具有统计学差异(P(27)05.0),在21d时,疼痛程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29)05.0)。(5)各组患者随访30d愈合率比较:湿性组愈合8例(30.77%),总有效率为92%;负压组愈合11例(47.83%),总有效率为95.65%;联合组愈合13例(52%),总有效率为96%;统计学分析显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29)05.0)。结论(1)负压疗法在治疗肿瘤患者难愈性伤口面积缩小率、肉芽组织形成时间、缓解疼痛方面有优势。(2)联合治疗可加速腔隙性伤口愈合,在伤口深度缩小率、缓解疼痛程度方面更显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