缝纫机与近代上海社会变迁(1858-1949)

被引量 : 4次 | 上传用户:smarttiger198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以缝纫机作为主要研究对象,以近代上海(主要考察时间段为1858年——1949年)为时空界限,阐述缝纫机在西方的发明诞生历程,重现缝纫机在抵达中国以前在西方各国,尤其英、法、美的历史场景,着力考证缝纫机传入上海的时间、译名、价格等问题,划分出缝纫机进入上海以后的各个时段,将缝纫机的发展放置于整个近代上海的历史发展轨迹中加以分析。并通过考察缝纫机传入上海以后,社会各层面,主要包括专业的从事西式服装制作的红帮裁缝、有钱有势的贵族、思想进步的中产知识女性、希望学有一计养家活口的普通人家等等,对缝纫机的反应及其接受普及程度;论述近代上海享有盛名的几家“名牌”缝纫机制造厂商,通过他们各自的发展历程,分析探讨上海缝纫机产业从无到有、从弱到强发展过程。在此基础上,论述缝纫机在近代上海辐射的服饰产业。以西服业、衬衫业、鞋帽业、时装业作为切入点,探寻缝纫机对近代上海社会、近代上海人群的服饰习惯、观念转变的影响。深入剖析机器使用的性别问题、观念转变及其所衍生的方方面面,结合科技与上海城市近代化、上海城市时尚的推进、各阶层的消费方式变迁、城市男女平等意识等众多方面,全景展示出缝纫机对于上海社会生活方式的变革所产生的效应及由此带来的意义。本文力图以史实为研究基准,以点面结合的研究路径,运用历史学、经济学、城市社会学研究的理论与方法,试以缝纫机为研究对象,希冀能够跳出就器物而器物的模式,将缝纫机研究从纯粹技术层面转向史学、社会学等层面,以小见大,入乎其内,而出乎其外,剖析物质文明在城市发展中的历史作用,从学术的层面上开拓创新缝纫机研究的新视角。
其他文献
<正>一、系统方案论证1.总体方案论证分析放大器设计要求的指标,带宽和增益要求高,放大器带宽为10MHz以上,增益在0~60dB之间可调,并且要求能够在50Ω的负载提供有效值为10V的
运用像散原理和理想光源成像原理,讨论了半导体激光器消像散设计.提出了一种基于消像散的高亮度半导体激光器光纤耦合系统的设计方法.以波长为808nm,输出功率为10W的半导体激
<正>钱之强同志2001年1月起受聘于陕西省新闻出版局审读室,做报纸审读工作,历时已9年余。在这9年多的时间里,他先后接受分工跟踪审读了《陕西日报》等七八种列入重点审读的报
美国文学课自改革开放后重回大学校园,其高校教材编写在九十年代达到了相当程度的繁荣。纵观九十年代出版的二十余部高校美国文学教材,着重对比其中影响较为广泛的十余部,可
当前,各个企业为争夺该市场的份额展开了激烈的竞争,而客户维系是企业取得市场份额的关键。积分是维系客户的最好方式之一,目前许多电信企业已经开展了积分兑换服务。但是,由
文章主要针对Q亦美术——动之歌展开分析与研究,结合美术教育发展现状,从“要我画”转向“我要画”过渡到“我能画”,在加强活动激趣,构建形象,探识认知,把握特点,彰显个性,尽情表现
利用小型固定流化床反应装置,对渣油催化裂化的反应特征进行了多方面的考察。实验结果表明,催化原料中随渣油掺入量的增加和反应时间的延长,反应过程中热裂化成分增大,氢转移反应
二十世纪中期以后,社会的变迁,使陶艺在欧美脱离了传统陶艺的功能性,而走向纯艺术之路,陶瓷材料成了艺术领域表达的新媒质,以一种新的姿态展现于历史舞台。而中国的现代陶艺则晚于
利用X射线衍射、弱场介电温度谱、强场极化强度研究了不同La含量 (Pb1 -xLa2x 3) (Zr0 6 Sn0 3Ti0 1 )O3(0 0 0≤x≤ 0 12 ) (PLZSnT)陶瓷的相变与电学特性 .实验发现 ,
<正>本文基于单片机设计了一种用LCD12864显示的科学计算器。选用STC89C58单片机,用P1和部分P3口作为输入端口,外接4×6的矩阵键盘;P0和部分P3口作为输出端口,驱动LCD12864显